脊髓空洞癥以頸胸段多見,常以頭、頸、肩部疼痛或感覺遲鈍而引起患者注意,晚期的致殘率較高,不容小視。在脊髓空洞眾多癥狀之中,以脊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較為明顯,常見上肢營養障礙,隨病變發展,可逐漸波及上臂、肩帶及部分肋間肌,引起癱瘓。
治療脊髓空洞的三大方式
1、對癥治療
疼痛者給予鎮痛劑、可給予B族維生素、三磷酰苷、輔酶A、肌苷等藥物治療。加強護理,防止關節攣縮,對痛覺消失者,要防止燙傷和凍傷。
2、手術治療
對空洞較大、伴有椎管梗阻者可行上頸段椎板切除減壓術,如合并可能與病因有關的畸形.如寰枕區畸形及小腦扁桃體下疝者。可考慮枕骨下減壓及進行手術矯治。還可行脊髓空洞引流術,主要目的是排除空洞內的液體,減輕對脊髓的壓迫,從而緩解癥狀,延緩病情進一步發展。
3、放射治療
可試用放射性核素131I療法,但療效不肯定,現已很少應用。
脊髓空洞的療效標準:
1、病情輕者,可隨訪觀察。
2、由本病直接致死者少見,但病情常可因并發癥而加重,甚至導致死亡。
3、大多數患者可停止進展,遷延數年至數十年無明顯進展。部分患者進展至癱瘓而臥床不起,易發生并發癥,預后不良。
4、脊髓空洞患者術后癥狀有緩解或保持不變,一般感覺減退的進步最少。繼發于感染或炎癥蛛網膜粘連的脊髓空洞癥的治療結果常常令人失望,此與大范圍的粘連影響腦脊液的動力學有關。手術病人應定期隨訪MRI。
溫馨提示:脊髓空洞癥肌萎縮(肌萎縮【譯】:橫紋肌營養障礙,肌肉纖維變細甚至消失等導致的肌肉體積縮小。)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機能低下,或者存在著某種免疫缺陷,一旦感冒,病情加重,病程延長,肌萎無力、肌跳加重,特別是球麻痹患者易并發肺部感染,如不及時防治,預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在治療期需要注意預防感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