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炎如何進行診斷鑒別
中醫診斷
辨證:
本病以肢體癱瘓、麻木,排尿障礙為主要表現,臨證時首先應辨明虛實,一般初期多為實證,可見發熱、咽痛等,繼之出現肢體痿軟無力,或肌膚麻木不仁,或小便不通。后期多為虛證,可見肢體痿廢不用,肌肉萎縮,肌膚干燥,麻木,遺尿等癥。臨床一般分為以下幾種證候類型。
⒈邪郁肺衛
主證: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熱后突然出現肢體無力,肌膚麻木不仁,或見疾病由下向上擴展,四肢癱瘓,甚至舌肌痿弱,嗆咳,吞咽困難,小便短澀,大便秘結,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分析:本證由溫熱邪毒,侵犯肺衛所致。熱郁肺衛,故見發熱、咽痛。肺主氣而朝百脈,邪熱傷肺,肺熱津傷,肌膚失潤,故見肌膚麻木不仁。筋脈失養,故見肢體無力,癱瘓。肺氣閉郁,聚液為痰,阻于氣道,故見嗆咳、吞咽困難。
⒉濕熱內盛
主證:身熱不揚,嗜臥懶言,胸脘痞滿,肢體痿弱無力,肌膚麻木不仁,或刺痛、瘙癢,小便不利,甚至癃閉不通,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分析:本證由外感溫熱邪毒,邪蘊脾胃所致。脾失健運,濕濁內生,濕熱交阻,故見身熱不揚,胸脘痞滿。濕熱內蘊,氣血不暢,絡脈痹阻,故見肢體痿弱無力。氣血不能溫煦濡養,故見肌膚麻木或頑癢或刺痛。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故見小便不利或癃閉不通。
⒊氣虛血滯
主證:肢體癱瘓,痿軟不用,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遺尿或小便不通,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澀。
分析:本證屬虛中挾實,見于病程偏長者。病久正氣受損,氣虛則不能運血,血行不暢,痹阻脈絡,筋脈失養,則見肢體痿廢不用。病及膀胱,氣化失司,故見遺尿或小便不通。
⒋肝腎陰虛
主證:肢體癱瘓,肌肉萎縮,屈曲拘攣,肌膚干燥,麻木不仁,或見遺尿,伴頭暈耳鳴,潮熱盜汗,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分析:本證見于病程遷延,肝腎不足者。病久不愈,損傷肝腎,肝腎精血不足,筋骨失其濡養,故見肢體癱瘓,肌肉萎縮。經脈拘急不利,故見肢體屈曲拘攣。陰虛火旺,故見潮熱盜汗,心煩口渴等癥。
西醫診斷
體征:
⒈運動障礙:主要表現為病變節段以下的上運動神經元性麻痹。但在急性起病者,早期可為一過性弛緩性癱瘓,稱為脊髓休克。數日至數周后逐漸出現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及病理反射等典型體征。病變節段相應的肌肉表現為下運動神經元性麻痹,但大多無典型體征。運動障礙大多對稱,也可累及一側,或雙側病情程度不一。若病變部位較高,可出現呼吸肌麻痹、吞咽困難等。
⒉感覺障礙:病變節段以下感覺減退或喪失。深淺感覺均有不同程度受累,但雙側嚴重程度不一定對稱。若僅一側脊髓受累,則表現為病變水平以下對側肢體痛、溫覺缺失,同側深感覺缺失。于感覺正常與感覺缺失的交界區常有一痛覺過敏區。
⒊植物神經癥狀:急性期多有尿潴留或便秘,脊髓休克期過后逐漸出現尿失禁,部分病例最終成為自主性膀胱。隨損害節段的不同,可出現其他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如Horner綜合征、血管舒縮異常、汗液分泌及營養障礙以及內臟功能異常等。
實驗室診斷
血液: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增高。腦脊液:腦脊液壓力不高。腦脊液中可見白細胞。蛋白含量正常或輕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一般無椎管梗阻現象。個別病例可因病變部位水腫明顯而出現脊髓腔部分梗阻。
影象診斷
⒈脊髓造影:常見脊髓彌漫性腫脹,或可為正常。主要用于臨床表現不典型的病例,與其他疾病鑒別。急性期檢查可致病情加重。
⒉脊髓CT:常與脊髓造影結合應用。可見脊髓輕度增粗,密度不均勻等。
⒊脊髓MRI:可見脊髓腫脹,多有不均勻的長T1、長T2信號。
血象:多無異常改變,急性期及合并感染者可見白細胞計數增高,中性粒細胞比例上升。壓力大多正常,若脊髓腫脹明顯造成不全梗阻則壓力降低。蛋白定量常輕度增高,γ球蛋白增多。細胞數輕度增多或正常,分類以單核細胞為主。上述改變多見于急性期。
鑒別診斷
⒈脊髓腫瘤:可壓迫脊髓,引起運動感覺障礙,嚴重者出現脊髓橫斷綜合征。但多數病例病情進展較緩慢,脊髓休克多不明顯,腦脊液蛋白常明顯升高,易見髓腔梗阻。脊髓造影、CT等檢查可明確。
⒉椎管內髓外占位性病變:局部血腫、腫瘤、膿腫等均可壓迫脊髓而引起與脊髓炎類似的臨床表現。但根性痛較明顯,易見脊柱異常彎曲,癥狀體征多明顯不對稱,或可伴有原發病的表現,如硬膜外膿腫的高熱等。影像學檢查可確診。
⒊格林-巴利綜合征:運動障礙與脊髓炎急性期呈脊髓休克時的表現相似。但感覺障礙相對較輕且短暫,尿潴留多不明顯,常無痛覺過敏帶。腦脊液細胞數正常。1~2周后出現蛋白細胞分離現象。
4.部分病例,脊髓炎是多發性硬化癥的首發表現。因此,要重視對脊髓炎病人的全面檢查,特別是眼底和腦部體征。必要時進行顱內影像學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