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性癱瘓的患病率在不同國家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不盡相同,國際衛生組織報道1‰~ 5‰,我國六省(區)流行病學調查腦癱患病率為1.2‰~2.7‰。我國現有腦癱患兒4OO~500萬,致殘率為42%~45% ,每年新增腦癱患兒34萬,已成為新的臨床、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因此,研究小兒腦癱病因,及早取干預措施,及早診斷、康復、治療,對于降低患病率、減少致殘率、提高我國人口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導致小兒腦性癱瘓的原因具體如下:
1、產時因素:主要是早產(由圍產期窒息造成的腦癱占8% ~10%)、難產(難產可造成腦損傷和缺氧后果)
(1)早產和低出生體重: 大量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早產和低出生體重是腦癱發生的高危因素。隨著圍產醫學發展,孕產婦保健意識提高,早產和低出生體重成活率提高,但腦癱的發生率也明顯增高,這可能與胎兒腦組織發育不成熟,易受各種因素作用,使腦組織進一步受損傷有關。
(2)窒息:由于羊水堵塞、胎糞吸入、臍帶繞頸所致的嚴重窒息是腦癱的重要原因,窒息后常使腦組織缺血、缺氧、腦細胞水腫、壞死。研究表明,正常體重出生的新生兒5min Apgar評分小于3時,腦癱發生率為5%;10 min Apgar評分小于3時,腦癱發生率為17%;而20min Apgar評分小于3時,高達57%。
多數學者認為。只有較長時間(≥10分鐘)Apgar評分低或伴新生兒腦病和驚厥,才是腦癱的高危因素。Psehirrer的研究表明,由圍產期窒息造成的腦癱占8%~10%,其機制可能為:缺血、缺氧后線粒體ATP能量產生不足, 泵活性減低,調節細胞內外Ca2 濃度平衡的轉動機制失控,使細胞內ca2 濃度急劇上升,導致神經元的死亡。
2、產后因素:可能導致腦癱的新生兒并發癥包括:高膽紅素血癥、失血、感染等原因引起的新生兒休克,顱腦損傷及癲癇抽搐等。
可能導致腦癱的新生兒并發癥:(1)心血管及呼吸功能障礙可致新生兒腦缺血、缺氧,如動脈導管未閉、低血壓、氣胸、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呼吸窘迫綜合征等;(2)高膽紅素血癥,如新生兒溶血癥造成核黃疽,腦細胞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聯作用發生障礙,腦細胞能量產生不足而變性壞死;(3)失血、感染等原因引起的新生兒休克;4.顱腦損傷及癲癇抽搐,影響腦組織供血、供氧。
3、遺傳因素:遺傳因素在腦癱的發生中越來越引起重視,一些腦癱患兒可有家族遺傳病史,在同輩或上輩的母系及父系家族中有腦癱、智力障礙或先天畸形等,近親結婚出生的幼兒中腦癱發生率增高。其中早產、低出生體重是目前公認的最主要的腦癱致病因素,且孕期越小,出生體重越低,腦癱患病率越高。遺傳是腦癱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