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癬俗稱腳氣、香港腳,是由真菌引起的傳染性腳部皮膚病,容易反復發作。水泡型腳氣是腳氣中的一種,也是很常見的一種。水泡型腳氣的水泡或群或散分布于足跖、足緣。局部皮膚潮紅,繼發細菌感染時出現水泡膿皰,以夏季多見。
根據癥狀來判斷水泡型腳氣:
水泡型腳氣好發于足緣、足底部。初起為壁厚飽滿的小水泡,有的可融合成大皰,皰液透明,周圍無紅暈。自覺奇癢,搔抓后常因繼發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水泡型腳氣常為急性發展期腳氣,起病較急,夏重冬輕。原發損害以小水泡為主,成群或散發,壁厚,皰液清,常位于趾間、足心及足側緣。水泡位于表皮角質層下,由于足跖部角質層較厚,水泡壁不易被穿破,周圍皮膚無紅暈。如果不繼發細菌感染,數天后皰液可自行吸收。水泡破裂后形成環狀脫屑,皮損繼續向四周擴大。皮損不斷向四周擴展蔓延時,部分小水泡可融合成大水泡。如果繼發細菌感染,則皰周出現紅暈,皰液化膿變渾濁。皰壁潰破后局部出現糜爛或腫脹。此時,如果用藥不當炎癥得不到及時控制,則容易引起淋巴管炎等一些并發癥。
此型腳氣一般自覺劇癢難忍,有時需將水泡抓破才能緩解。經久搔抓后皮膚粗糙、變厚,常可發展為丘疹鱗屑型腳氣。
根據水泡液來判斷:
水泡型腳氣泡液呈現黃白色,好發于夏季,但是四季均可發病,如果患者搔抓,就可能會繼發感染,危害生命。當泡液干涸后,剝去皮屑就會出門潮紅的糜爛面,有時候也會造成皮膚粗糙。
中醫對水泡型腳氣的介紹:
1、濕熱腳氣證:主要癥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濕糜爛,瘙癢,或浸淫流黃水,或紅腫潰爛蛻皮,甚至腳趾腫脹,舌紅,苔黃,脈沉或無變化。其治當清熱燥濕,溫化止癢。可選用苦參礬石湯,既可內服又可外洗。
2、寒濕腳氣證:主要癥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濕糜爛,瘙癢,或浸淫黃水,或麻木冷痛,或潰爛蛻皮,手足不溫,甚至腳趾腫脹,舌淡,苔白,脈沉。病變證機是寒濕浸淫,肆虐肌膚營衛,導致肌膚既不得氣血所榮又被寒濕所肆虐,以此而變生為寒濕腳氣病理病證。其治當散寒除濕,溫化止癢。可選用雞鳴散,本方既可內服又可外用。
3、淤血寒毒證:主要癥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濕糜爛,瘙癢,疼痛,或浸淫流膿血水,腳趾顏色暗紫,或癢痛,或潰爛蛻皮,甚至腳趾腫脹,舌質暗,苔薄,脈沉。病變證機是淤血內阻,淤血與寒毒相結而浸淫肆虐,以此而變生為淤血寒毒病理病證。其治當活血化瘀,散寒解毒。可選用桂苓烏頭湯,本方既可內服又可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