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從尋常型牛皮癬患者的中醫不同分型的具體狀況、病情的不同情況、發病時期的各類關系分析,從而得出此類疾病的特點,為臨床中醫辯證施治提供基礎條件。
某家研究院從臨床中牛皮癬患者中的200例病人住院期間進行觀察,仔細進行統計,包括性別、就診時年齡、住院期間治療過程、癥舌脈體征、所產生的并發癥、皮膚損傷的涉及范圍特征等。
通過觀察后得出牛皮癬患者的中醫各型的不同比例可見:血瘀型患者占據58.3%、腎陽虛型患者占據20.1%、肝腎虧虛型患者占據10.6%、血燥型患者占據6.0%、寒濕型患者占據5.0%。
在牛皮癬早期發病時以及病情發展中兩類時期都以血瘀型為主要表現,早期發病時患者占據68%、病情發展中患者占據52.4%;當在疾病的中期及晚期的患者中或是病情趨于穩定癥狀好轉期病人以虛證最為明顯占據42.7%,虛證的多見分類有主要有腎陽虛型牛皮癬、腎陰虛型牛皮癬、肝腎虧虛型牛皮癬為主要三大分型,當然還有其他在此就不一一列舉。
在所有分型中的患者和早期病人比較發現,出現26.7%差異存在有明顯癥狀及體征表現P<0.05。病情反復發作期患者主要出現的分型以邪實證型中的血瘀型病人組為明顯,病情漸漸穩定時,這期間患者主要是腎虛證型為明顯,腎虛型牛皮癬患者可分為腎陽虛牛皮癬、腎陰虛牛皮癬、肝腎虧虛牛皮癬,把這兩個分型作比較可看出明顯差異性,P<0.01。
在中醫中牛皮癬患者的證型的變化極為頻繁,后期該中醫研究院又重現為199例患者進行一定時期的觀察,但總體數據未見特別大的差異,這次同居數據可見:血瘀型牛皮癬患者占據59.2%、腎陽虛型患者占據19.1%、肝腎虧虛型牛皮癬患者占據10.3%、血燥型牛皮癬患者占據5.9 %、寒濕型牛皮癬患者占據5.1%。由此可見雖然臨床證型頻率變化較快,但每個分型所占比例并未出現太大波動。
第二次的比例統計發現發病早期的牛皮癬患者和病情發展到中期或者晚期的牛皮癬患者出現的證型依然主要是血瘀型最為顯著,第二次統計發現早期牛皮癬患者占據比例為70%,中期及晚期的牛皮癬患者占據的數據比率為46.4%,兩型出現的差異數據是P>0.05,但此統計并沒有多少統計學意義。中期及晚期牛皮癬患者第二次觀察后依然以虛證最為明顯,與發病早期患者對比(20例占據比例為26.7%),χ2=5.20,P=0.0225938,此差異具有臨床學統計意義。
有此次中醫研究院兩次統計后發現在中醫牛皮癬患者中最常見的兩個分型為血瘀型和腎陽虛型,反復發作期及發病早期患者以標實最為明顯,發病中期的患者及晚期牛皮癬患者會出現腎虛證漸漸成為主癥,兩次臨床學統計比較比例相差不大。由此次針對牛皮癬患者的中醫分型觀察結果,可明確在以后治療中主要針對兩個大類的患者采取辯證施治有目的性的治療,其他分型也因針對病因、臨床表現制定不同的診療方案,才能取得應有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