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醫的角度來說牛皮癬的發病原理:表皮的膠質層細胞不能完全成熟,成為角化不全的細胞,細胞束之間有充著空氣的間隙。臨床上所見鱗屑為銀白色云母狀,就是由于含空氣的角化不全角質層折射光線的緣故。在角化不全角質層內或其下方。常可見到細胞已被破壞的嗜中性粒細胞群。這些成群的白細胞同一些變性的表皮細胞混住一起,成為微小膿腫,稱為門羅微膿腫,是牛皮癬病理特征之一,但門羅微膿腫也可出現于脂溢性皮炎、連續性肢端皮炎、膿性卡他角化病。在角化不全的細胞下方,顆粒層細胞很少,或是完全消失。棘細胞層發生細胞間水腫但無水皰形成。在細胞間隙內往往有些零散的形體不完整的白細胞,表皮突因水腫而延長,長度皆差不多。在真皮內,淺層的血管周圍有細胞浸潤,主要為淋巴細胞。尤其特殊的,乳頭的頂端水腫及脹大而成杵狀,深深地嵌入表皮層而接近皮膚表面的角質層,因此,在臨床上,將鱗屑剝離時,很容易將乳頭露出,并易損傷乳頭的血管而引起出血小點。真皮的膠原、彈力及網狀纖維都有一定程度的變性。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牛皮癬的發病原理:本病多因素體營血虧損,血熱內蘊,化燥生風,肌膚失養而成。初因內有蘊熱,外感風寒、風熱之邪,阻于肌膚,蘊結不散而發;機體蘊熱偏盛,或性情急躁,心火內生,或外邪入里化熱,或恣食辛辣肥甘及葷腥發物,傷及脾胃,郁而化熱,內外之邪相合,蘊于血分,血熱生風而發;素體虛弱,氣血不足,或病久耗傷營血,陰血虧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而成;病程日久,氣血運行不暢,以致經脈阻塞,氣血瘀結,肌膚失養而反復不愈;熱蘊日久,生風化燥,肌膚失養,或流竄關節,閉阻經絡,或熱毒熾盛,氣血兩燔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