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3月至1998年12月共完成結腸鏡檢查1121例, 除少數病例為腸息肉和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后復診外, 其余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結腸疾病癥狀。 但經纖維結腸鏡或電子結腸鏡檢查并部分經病理檢查證實, 其中551例沒有發現結腸的粘膜異常病變, 占全部檢查者的49.2%。 由于這551例腸粘膜沒有明顯異常的病變, 因而將這些病例作為本次觀察的對照組。
中醫舌診理論認為,白苔主寒證,黃苔主熱證,白厚膩苔為濕濁內困,黃厚膩苔為濕熱積滯。本組觀察的病例以厚膩苔居多,678/1113例(60.9%),其中又以黃厚膩苔為多,黃厚膩苔與白厚膩苔之比為498∶180例(2.77∶1)。這與結腸疾病的病因病機相吻合,素嗜煙酒,飲食失節,脾失健運,濕濁內生,郁而化熱。盡管結腸疾病多病程冗長,反復發作,然中醫辨證仍以虛實夾雜、寒熱錯雜為多見,脾虛濕濁郁熱未清,厚膩苔則是其佐證之一。結腸炎癥組中,黃厚膩苔占 61.1%,白厚膩苔占19.0%,兩者相加共80.1%,而這些病人臨床多見納呆、口苦、大便或秘或粘滯不爽或帶粘液等癥狀,與胃鏡和舌苔的對照觀察,胃炎多見黃厚膩苔的結果相一致[2]。可見消化系統的炎癥,不管是上消化道疾病或下消化道疾病,其舌苔的表現規律是一致的。剝苔在胃鏡與舌苔的對照觀察中,視為胃癌的多見苔[2],有人報道胃癌患者中有1/3的病例見剝苔[3]。而本組觀察統計,剝苔在正常組、息肉組、炎癥組和惡性腫瘤組間無顯著差異 (P>0.05),正與戴維正等[1]的觀察一致,是否可以認為下消化道疾病包括結腸惡性腫瘤的病理機制與脾虛、濕濁、郁熱、瘀滯關系更為密切。
青紫舌是中醫診斷瘀血癥的主要依據,目前已作為協助診斷腫瘤的一項客觀指標。在本組觀察的1113例中,青紫舌占338例,其中息肉組 55/113例,占48.7%,與正常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惡性腫瘤組55/91例,占60.4%,與正常組相比差異有高度顯著性(P<0.01)。
暗紅舌是指舌色紅而暗晦不澤的一種舌象,賈鈺華等[4]對300例患者的舌象分析表明,暗紅舌多出現于消化系疾病,脾氣虛者和40歲以上的患者。其實驗觀察表明,暗紅舌者的血液微循環優于青紫舌者而劣于淡紅舌者;暗紅舌者的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也異于正常,但較青紫舌者變化為輕,是瘀血輕癥的一種表現。本組觀察中,暗紅舌在息肉組和惡性腫瘤組的比例也相當高,息肉組32/113例,占28.3%,惡性腫瘤組25/91例,占27.5%,兩組的比例均僅次于青紫舌組,其觀察結果與賈鈺華等的實驗研究結果不謀而合。本組青紫舌、暗紅舌在疾病組中的比例增高,說明結腸疾病長期反復發作,可使脾虛失運,濕濁郁熱成瘀。尤其息肉組、惡性腫瘤組以暗紅舌、青紫舌為多見,為臨床醫生對結腸疾病的診斷提供了參考依據。
臨床實踐證明,舌象的變化能較客觀地反映人體氣血的盛衰。察舌質,重在辨內臟的虛實;望舌苔,則重在辨病邪的深淺與胃氣的存在。在本組觀察中,舌苔的變化以厚膩苔,尤以黃厚膩苔為多見。說明厚膩苔,尤其是黃厚膩苔在結腸疾病中帶有普遍性,而舌質暗紅、青紫則是結腸腫瘤的特征之一,提示舌象的變化對結腸疾病在腸鏡診斷中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