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在工作壓力與生活壓力的影響下,很多朋友養成了暴飲暴食的不良習慣,也正是這樣壞習慣導致最終走上急性腸炎的不歸道路。為了保證治療的如期進行,患者在即可先根據流行學史和臨床表現初步判斷。必要時可借助實驗室檢查的力量得到確診結果。
急性腸炎的初步判斷技巧
急性腸炎多因進食生冷刺激性食物、暴飲暴食、腹部受涼或進食腐敗變質的食物引起,主要癥狀是惡心、嘔吐、腹瀉、腹痛。若病者口渴,舌紅,苔黃,則為熱證;若病者口不渴,舌淡,苔白,則為寒證。
急性腸炎假如引起的是輕型腹瀉,一般狀況良好,每天大便在10次以下,為黃色或黃綠色,少量粘液或白色皂塊,糞質不多,有時大便呈“蛋花湯樣”。
急性胃腸炎也可以引起較重的腹瀉,每天大便數次至數十次。大量水樣便,少量粘液,惡心嘔吐,食欲低下,有時嘔吐出咖啡樣物。如出現低血鉀,可有腹脹,有全身中毒癥狀;如不規則低燒或高燒,煩躁不安進而精神不振,意識朦朧,甚至昏迷。
此外,由于急性腸炎多在進食后數小時突然出現,可以引起全身的各個部位的癥狀的發生,一般來講,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觀察,消化道癥狀、全身癥狀、體征方面的癥狀。
腹瀉每日數次至10余次,呈黃色水樣便,夾未消化食物,一般無粘液膿血。腹痛多位于臍周,呈陣發性鈍痛(鈍痛【譯】:指一種性質與刺痛、刀割樣痛相反,而呈不太尖銳的疼痛。)或絞痛。
病變累及胃有惡心嘔吐、上腹不適等。伴發熱、頭痛、周身不適、四肢無力等全身癥狀。嘔吐、腹瀉嚴重者,可有脫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一般而言,急性腸炎臨床癥狀因病原不同而異。應根據流行學史和臨床表現初步加以判斷。進一步確診需依賴實驗室檢查。細菌性腸炎可作嘔吐物及大便培養,獲得病原菌即可確診。
有些病原菌如沙門氏菌感染可作血培養。
病毒性腸炎可用電子顯微鏡、免疫電鏡、免疫熒光及血清學檢查如補體結合試驗、酶聯免疫吸附法及放射免疫法等檢查病毒的抗原和抗體。也可用組織培養法分離病毒。寄生蟲性腸炎可直接鏡檢,尋找病原體及其蟲卵。
真菌性腸炎可從大便中直接涂片,在顯微鏡下檢查真菌或作大便真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