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瘤的發生可能與一定的內環境改變和基因變異有關,并非單一因素造成的,可能與顱腦外傷,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并雙側聽神經瘤等因素有關,這些病理因素的共同特點是它們有可能使細胞染色體突變,或細胞分裂速度增快,通常認為蛛網膜細胞的細胞分裂是很慢的,而上述因素加速了細胞分裂速度,這可能就是導致細胞變性早期重要階段,腦膜腫瘤包括腦膜內皮細胞腫瘤,間葉性非腦膜內皮性腫瘤,原發黑色素細胞病變和組織來源不明的腫瘤4類。
物理因素
有些腦膜瘤因損傷部位及疤痕密切相關,但大量的調查研究沒有得到支持的證據。資料表明放射線可誘發皮膚、唇、舌、食管的癌腫。腦瘤放射治療數年后,在照射區發生其他性質的腫瘤。動物試驗發現放射線可使組織間變(癌變)。其機制是放射線使顱內纖維母細胞或腦膜內皮細胞的癌基因突變,而引起細胞的癌變。
化學因素
動物實驗證實多種化學物可誘腦腫瘤(各種膠質瘤、腦膜瘤、肉瘤、上皮癌、垂體腺瘤等),常見的有蒽類化合物,如甲基膽蒽、二苯蒽、苯并比等、N-亞硝酸類化合物,如亞硝基哌啶、二亞硝基哌嗪、甲基亞硝脲等。
生物學因素
實驗證實病毒(如:腺病毒、猴空泡病毒(SV40 )、肉瘤病毒等)可誘發起禽類及脊椎動物的顱內腫瘤。病毒插入細胞的染色體上,改變了染色體基因的特性,使細胞原有增殖的特性發生改變。
先天性及遺傳因素
胚胎發育過程中有些細胞或組織可停止生長而殘留腦內,具有分化的潛力,可發展為腦瘤,常見的有顱咽管瘤、脊索瘤、畸胎瘤、上皮樣及皮樣囊腫等。
腦膜瘤屬于腦膜內皮細胞腫瘤,可能來源于蛛網膜絨毛或胚胎殘余,包括11種類型,腦膜內皮型,纖維型,混合型,砂粒體型,血管型,微囊型,分泌型,透明細胞型,脊索樣型,淋巴漿細胞型,化生型,其中最常見的是腦膜內皮型,約占腦膜瘤的53.5%。
腦膜瘤有球形和扁平形兩種,球形多見,表面完整或呈結節狀,有色膜,常有一“臍”與硬膜相連;扁平形厚度常不超過1cm,廣布于硬膜上,以顱底部多見,腦膜瘤血管豐富,多由頸外與頸內(或椎基底)動脈雙重供血,腫瘤切面呈暗紅色,可有片狀脂質沉積的奶黃色區,常見編織狀結構,有時見鈣化砂粒,少數有囊性變,腦膜瘤的組織形態有多種表現,但各類型都多少具有腦膜瘤的基本結構,含有腦膜內皮細胞成分,細胞排列也常保留蛛網膜絨毛及蛛網膜顆粒的一些特點,呈漩渦狀或同心圓狀,這些同心圓的中部容易發生透明變性或鈣化,瘤組織中可見纖維組織,血管組織,脂肪,骨或軟骨以及黑色素等,腫瘤惡性度為Ⅰ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