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尚缺乏特殊實驗室檢測手段賴以確診母乳性黃疸,只能先將各種引起新生兒黃疸的病因如母嬰ABO血型不合、敗血癥、窒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癥及遺傳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癥等少見病進行逐一排除后,才能作出母乳性黃疸的臨床診斷。因這些少見的病理性黃疸大都在24小時內出現重度黃疸,而母乳性黃疸是在3至8天出現的且為輕、中度黃疸。
一、早發型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
頭顱血腫及其他皮下出血
此時紅細胞遭破壞,使膽紅素增加而發生高膽紅素血癥,頭顱血腫越大,皮下出血越多,黃疸越重,且持續時間越長,根據所見血腫等可與母乳性黃疸鑒別,若二者重疊時黃疸更重。
藥物引起的黃疸
催產素引產分娩是引起高膽常見的原因,一般用量2.5U以上就有促使高膽發生的危險性,另外母親用安定,異丙嗪,新生兒用水合氯醛可使未結合膽紅素增高,可根據相應用藥史與母乳性黃疸鑒別。
新生兒敗血癥
本病的癥狀無特征性,常見精神差,吃奶差或拒食,黃疸加重等,當黃疸是惟一的表現時需與母乳性黃疸鑒別,新生兒敗血癥黃疸出現時間及高峰時間與感染疾病的發展有關,一般有感染中毒癥狀,7天內發病者,病史可有胎膜早破,羊水混濁發臭,胎兒窘迫,孕婦發病史或新生兒有局部感染史,7天以后發病者,可能使生理性黃疸消退延遲或黃疸消退后又復現,加重,若有前驅感染征象如肺炎或其他感染灶同時伴隨癥狀,應首先考慮敗血癥而做相應實驗室檢查,如白細胞計數及分類,明顯增高或顯著降低利于敗血癥的診斷,血培養局部感染灶分泌物培養和涂片找細菌,即可診斷及治療。
二、遲發型黃疸(或遷延性黃疸)
新生兒肝炎
大多因病毒通過胎盤傳給胎兒或通過產道被感染,以肝炎,巨細胞病毒多見,其他如風疹,單純皰疹,柯薩奇病毒及弓形蟲,梅毒等,還應警惕輸血或血液制品引起丙型肝炎,新生兒肝炎一般起病緩慢而隱匿,常在生后數天或3~4周漸見黃疸,持續加重或在生理性黃疸消退又再度出現黃疸,與母乳性黃疸鑒別困難,但其常伴有嘔吐,厭食,體重不增或下降,黃疸重時皮膚顏色深而暗黃,糞便色淺或灰白,尿色深黃,肝臟輕或中度腫大,肝功能檢查有明顯變化,可做鑒別,輕癥時則需做血清學檢查或病毒分離與母乳性黃疸鑒別。
甲狀腺功能低下癥
此癥在新生兒期無特異性臨床表現,部分患兒因肌張力低,腸蠕動慢而首次胎便排出時間延長,甚至發生便秘而影響胎便排出。致膽紅素肝腸循環增加而加重生理性黃疸,加上患兒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成熟延遲,使生理性黃疸持續時間延長,與母乳性黃疸相似,因此生理性黃疸持續時間延長。無論有無伴隨癥狀,在未開展甲低篩查的地區應做甲壯腺功能檢查以確診。
關于母乳性黃疸的治療方法為暫停母乳喂養3天改為人工喂養,奶量以150ml/kg.d計算。暫停母乳期間,應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提供黃疸消退后繼續母乳喂養。同時給予支持療法,注意保暖,增加熱量、營養;鼓勵乳母多次少量喂奶,增加患兒大便次數。嚴重者給以保肝、酶誘導劑等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