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是機體因受涼、過勞、抵抗力降低,或鼻腔粘膜防御功能受到破壞時,病毒侵入機體、生長繁殖而產生的鼻腔粘膜急性炎性疾病俗稱“傷風”或“感冒”,其發病率高,有傳染性,易引起急性鼻竇炎、中耳炎、肺炎等并發病,自然病程約7~10天。
慢性鼻炎的發病原因是什么?
氣候因素
季節交替時,驟冷或驟熱容易使鼻腔來不及適應環境的變化,鼻粘膜收到溫度的刺激,從而導致急性鼻癥狀的出現。
環境因素
長時間工作或生活在干燥,有害氣體,粉塵的環境中,可能使鼻粘膜受到物理或者化學性的刺激而導致鼻炎癥狀的發生。
不良的生活習慣
拔鼻毛或挖鼻孔可能致使脆弱的鼻腔黏膜或者鼻腔皮膚破損而導致鼻炎,嚴重的可能損傷鼻中隔靜脈血管網,而導致鼻出血。
用藥不當
滴鼻凈等藥物含有可以致使鼻粘膜血管收縮的成分,會引起鼻粘膜慢性中毒的反映,如果長期用藥不但不能治好鼻塞等問題,會導致藥物性鼻炎。
附近器官病變
人體的耳鼻喉相互聯系在一起。若其中的某個器官收到了疾病的侵擾,容易導致其余的兩個器官出現并發癥,影響健康。
慢性鼻炎的病理學分類
慢性病毒性鼻炎:常為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一部分,可由各種呼吸道病毒引起,最常為鼻病毒,其次為冠狀病毒、副流感病毒等。著涼、過勞、全身慢性疾病和鼻中隔偏曲等可致機體抵抗力降低或鼻粘膜防御功能削弱而導致病毒入侵、繁殖而發病。本病潛伏期約為1~3天。
初期,鼻粘膜充血、水腫(鼻塞),漿液滲出(漿液性卡他)。繼而,寄生于鼻粘膜的鏈球菌、葡萄球菌增生繁殖,常常使病毒性鼻炎轉化為粘液化膿性炎,表現為膿性卡他。粘膜上皮纖毛粘結,部分上皮脫落,2~3天后上皮開始再生,約2周后經修復痊愈。未發育完善的嬰幼兒由于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有時可伴發鼻竇炎、中耳炎、肺炎、急性心肌炎等,產生嚴重后果。
過敏性鼻炎
屬于Ⅰ型變態反應性疾病,最常見的變應原為吸入的花粉及草類、谷物和某些樹木的粉塵、室內塵螨、動物的毛屑等;也可由碘、油漆、藥品、某些食物和化妝品引起。鏡下可見鼻粘膜上皮層內杯狀細胞增多、纖毛受損,基膜增厚,間質水腫,肥大細胞增多,并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溫馨提示
慢性鼻炎久患不治容易引發慢性鼻炎,慢性鼻炎久治不愈容易引發鼻咽癌。因此,一旦患有急、慢性鼻炎應該及時選擇到正規專業的大醫院接受治療,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