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在治療的過程中都要考慮到引發疾病的多方面原因,例如身體內部環境,典型的就是患者自身身體素質,外部環境的考量就可以從自然環境的氣候、空氣質量,水土環境等等來考慮。慢性疾病一般來說,與突發性的自然環境變化關系不大,但是與患者常年所處的穩定生長環境卻有密切關系。聯合國衛生組織下屬的生態環境與人體健康研究中心的數據表明,每年因所居住的環境患上慢性疾病的人數超過全球人口的1/6,數量驚人。
慢性鼻炎就是其中一種。一般來講,除了患者自身缺乏維生素和不良的生活習慣外,很多人的慢性鼻炎都與自然環境有關。2013年我國衛生部最新發布的《國民健康調查報告》顯示,截止到11月份,我國今年慢性鼻炎患者已經達到了350,807,030人。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數是來自氣候濕冷地區,我們來看一下具體的人數分布及比例狀況。
從以上的數據中我們很清楚的看到,全國范圍內,鼻炎患者最多的區域是我國的東北部地區,比例達到23%,患病人數達到了8千萬,其次為西南地區,占患病總人數的21%,中部和華南地區緊隨其后,比例均為15%,最少的地區為西北地區,比例約占12%,為東北地區患者1/2。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2000~2012年這兩個地區患病人數比例變化有哪些特點,以偶數年份的比例為樣本,具體數據如下表所示。
從以上的簡單的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兩個地區的年患病人數比例均在23%上下浮動。東北地區在2000年時達到峰值24%,而西南地區則在2006年達到峰值26%。這兩個地區分別處在我國的兩個對角之上,氣候屬性也獨具特色。東北大部分地區處于高寒地帶,氣候寒冷,冷空氣對鼻粘膜的損傷相對較大,因而患病人數眾多。西南地區緯度雖低,但大部分地區處在高原地帶,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和盆地地形影響,氣候潮濕,日照時間較少,對于鼻腔內部環境的傷害也十分明顯,故而患病比例也常年高居不下。
慢性鼻炎的發病與地域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這是自然環境對人體疾病作用的體現。很多疾病在經過治療之后易反復發作,慢性疾病尤甚。所以,患有慢性鼻炎的患者,要注意氣候對于自身疾病的影響,做好正確的保護措施,盡量避免接觸易觸發鼻炎的環境機制,以免鼻炎反復發作,越加頑固,加大了治療得分難度,也增強了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