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歲數的人身體不比從前,各項機能都在減退,如果經常感覺后背脊柱疼痛,特別是久坐后疼痛加劇,就要提高警惕了,你很可能患上了骨質疏松。發現以上癥狀之后應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方能確診。
診斷骨質疏松現在有多種測量方法可用于診斷骨密度降低,在選擇測量方法和部位時,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身體各個部位骨骼的骨密度不一致,在某些部位骨密度可假性升高。各部位骨骼的骨密度不是均勻一致,每個人脊柱、髖和腕部的相對骨密度不同。這種不一致性在絕經后早期比老年婦女更明顯,可能與在絕經后早期松質骨的轉換率和骨丟失率比老年婦女高有關。
具體測量以下三個部位
一、椎體
為最常選擇的檢查部位,主要用雙能X射線骨密度測定儀,一般選擇胸12~腰4椎骨密度檢測是早期發現婦女骨質疏松的主要方法。70歲以前的老年婦女腰椎側位是診斷骨質疏松癥的敏感部位。在測定腰椎骨密度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將患者的腰2和腰4的骨密度積分與30歲成人或同齡正常人的同部位骨密度積分作比較;②注意腰1~腰4最低骨密度;③有中度到重度骨質缺乏的患者必須擴大測定范圍,應從胸4到腰5。
二、橈骨與尺骨遠端
既往主要用SPA或DPA,目前采用外周雙能X射線骨密度測定儀。橈骨遠端骨密度測定對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或普遍性骨質疏松有診斷意義,但對早期診斷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有較大局限性。而且,外周骨密度測定不能確定骨質疏松最明顯的部位。但將橈、尺骨之間做比較,發現橈骨遠端骨質疏松癥時的骨密度改變比尺骨更明顯,也更敏感。
三、股骨
是常用的骨密度測定部位,包括股骨頸、Wards三角區和轉子,常用雙能X射線骨密度測定儀方法測量。股骨頸主要為皮質骨。Wards三角區既有皮質骨也有松質骨,但以松質骨為主。這一部位的骨密度改變與腰椎和橈骨遠端具有很好的相關性。經大樣本橫斷面研究發現,Wards三角區在絕經前15年(約35歲)和10年(約40歲)就開始骨丟失,到絕經時(約50歲)丟失已達11%。
溫馨提示
在早期絕經后婦女以DXA或QCT測量腰腿骨密度診斷骨質疏松的比例要比測量腕部或髖部高。為了避免漏診,理想的應該是測量一個部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