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是已用于治療多種晚期肝病的一種手段。自1963年人類首次肝移植以來,全世界目前每年的肝移植手術已達5000余例,接受肝移植的病人總數(shù)已超過34000例,移植手術后病人的1年和4年存活率分別為83%和75%。放射學無論在術前選擇病人,還是在診斷和治療肝移植后的并發(fā)癥方面,無疑對肝移植的發(fā)展和成功起到了促進作用。據估計1例肝移植所需費用的6%將用于放射科,而用于ICU和藥物治療的花費分別占7%和11%。
肝移植前的放射學檢查
肝移植前的放射學檢查,目的往往不僅為診斷,更要了解慢性肝臟疾病所產生的結局,或相關的發(fā)育異常,這些異常有可能改變外科手術方式或最終禁忌肝移植。無論慢性肝病的原因是什么,肝功能損害的程度將決定何時手術為妥。而通過影像、病毒標記或組織學檢查等手段明確病因學的意義在于要確保將移植物內原發(fā)疾病的復發(fā)可能性降至最低。
1.1 關于肝硬變門靜脈閉塞 雖然這已不再是肝移植的禁忌證,但外科醫(yī)師可據此在術前改進手術方式,進行術中切除血栓,而以脾靜脈和腸系膜上靜脈的匯合點作為血管吻合口或動脈化供者的門靜脈。通常在手術前先做多普勒超聲檢查,如仍不能明確門靜脈的完整性,再做間接門靜脈造影或磁共振門靜脈造影。這時的關鍵問題是要確定是否有合適的脾靜脈和腸系膜上靜脈匯合點作為門靜脈的吻合口。對有手術史的病人,如放射學檢查發(fā)現(xiàn)在原手術部位有外科分流管道和異位靜脈曲張,則有可能出現(xiàn)較高的手術發(fā)病率。
1.2 膽道閉鎖是兒童肝移植最常見的適應證 磁共振膽管造影能清楚顯示膽管樹的形態(tài)和變異,為制定手術方案提供解剖依據。該病可合并其它發(fā)育畸形,共同構成膽道閉鎖/脾臟畸形綜合征的組成部分,如內臟轉位、門靜脈發(fā)育不良、多脾及下腔靜脈中斷。這些異常可單獨或聯(lián)合(約占20%)出現(xiàn)。影像顯示上述解剖變異將不可避免地對手術方式產生相應影響。
1.3 腫瘤患者肝移植合適的候選人選擇 應正確看待放射學檢查對腫瘤分期的重要性。多項研究表明,腫瘤復發(fā)率受下列因素影響:腫瘤大小、瘤灶數(shù)目、組織學類型與分化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血管及淋巴結受累。
1.4 放射學檢查對急性肝衰竭作用有限 盡管它對明確某些較罕見的原因(如肝淋巴瘤)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更主要的作用在于診斷非肝源性的心肺腎后遺癥和腦內并發(fā)癥,尤其是腦出血和腦水腫。這些病變在神經學方面是肝移植的禁忌證。一個肝功能正常的病人,待其腦死亡后再做肝移植是不得已的選擇。應平衡利弊,掌握最合適的移植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