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準確診斷肝硬化是患者朋友們關注的問題之一,診斷與治療的關系密切,可以說診斷的準確性決定了治療的難易程度,所以想要盡早治愈肝硬化的患者就必須要知道診斷方式,幫助自己的治療能夠順利的進行。
診斷肝硬化的檢查方法
1、各種輔助檢查
免疫功能改變;超聲顯像可發現肝區聲像圖的典型變化及脾腫大、肝門靜脈擴張、腹水等門脈高壓癥表現。失代償期肝硬化有明顯癥狀表現和肝功能異常,診斷不困難。代償期肝硬化診斷有困難時可進行肝穿刺活組織病理檢查。
2、肝纖4項血清學檢查
即透明質酸、層粘連蛋白、Ⅲ型前膠原、Ⅳ型膠原。其中2~3項有顯著增高,可考慮早期肝硬化的可能。
3、肝功能檢查
肝功能檢查多在正常范圍或輕度異常,早期肝硬化比較突出的是蛋白方面的異常,如白蛋白減低,球蛋白升高,血中白/球蛋白比值降低甚至倒置。
4、體格檢查
早期肝硬化在體格檢查時,常可觸及腫大的肝臟,部分亦可觸及腫大的脾臟。
5、肝組織學檢查
肝硬化有纖維隔形成且小結節性或混合結節性增生者可通過此項檢查確診;亦可了解肝纖維化的程度,可鑒別診斷酒精性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以及是否伴有活動性肝炎。
利用超聲如何診斷肝硬化?
超聲診斷肝硬化是一種無創、便捷的檢查方法,為臨床主要的檢查手段。但肝硬化的成因、類型、程度不同等可造成肝硬化的影像表現不盡相同,對于非典型肝硬化易出現漏診,超聲檢查單項指標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有限,所以超聲診斷肝硬化只能供臨床參考。
超聲表現形態大小正常或左葉略大,包膜增厚,呈細波紋狀或鋸超聲表現為肝臟形態大小正常或左葉略大,包膜光整,回聲增粗,分布不均勻或均勻,肝靜脈變細或走行改變、迂曲,膽囊正常或膽囊增厚、毛糙,門靜脈>1. 3cm,脾臟厚度>4. 5cm。病理結果提示小結節型肝硬化。
本組病例共同點是肝包膜描述正常,眾所周知肝包膜異常亦是診斷肝硬化的重要指標。肝包膜的通常分為五個等級,聲像圖呈白線條樣回聲,連續性好為0級;肝包膜輕度增厚,用3. 5MHz探頭不易檢出為Ⅰ級;肝包膜稍增厚,細水紋狀,欠平整,超聲測值>2mm為Ⅱ級;肝包膜明顯增厚,顯示小結節狀或節段狀不連續為Ⅲ級;肝包膜明顯增厚,回聲增強,呈輕度波浪狀,凹凸不平為Ⅳ級。肝包膜0級和Ⅰ級時在普通超聲診斷儀即非高頻探頭的超聲診斷儀很難區分,幾乎表現正常。早期小結節型肝硬化肝包膜可僅表現為Ⅱ級或Ⅲ級,往往達不到Ⅳ級。
肝包膜達到Ⅳ級后影像學診斷比較容易,但對于處在Ⅱ級和Ⅲ級的肝包膜部分超聲醫師不予重視。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1)超聲儀器探頭頻率的限制使肝包膜細微改變顯示不清晰;2)超聲醫生對肝包膜Ⅱ級及Ⅲ級診斷標準認識不清晰;3)對早期肝硬化導致肝包膜輕微異常認識不清晰。因此造成肝包膜正常的假陰性,從而干擾肝硬化的診斷,造成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