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以直腸、結腸黏膜非特異性炎癥、潰瘍形成為主的病變。臨床主要癥狀有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粘液膿血便。
什么叫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簡稱潰結,于1875年首例報道。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醫學國際組織委員會,將本病定名為特發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以區別于各種特異性炎癥。但由于臨床的一致性,目前,國內外學者仍多沿用潰瘍性結腸炎這一病名。
本病在統計學方面有重要意義。由于本病病程漫長,其病情輕重不一,常易反復發作。據統計本病歐美國家發病率較高,患病率約占40/10萬~100/10萬;發病率約占3/10萬~11.5/10萬。在國內目前尚未見精確統計報告數據,但近年來似有增多趨勢。臨床以20~40歲年齡者多見,男女發病率差別不明顯。
潰瘍性結腸炎診斷依據
(1)臨床方面
具有慢性粘液便、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復性發作性或持續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少數腸炎患者僅不出現血便。既往史體檢中要注意關節、口腔、眼、漿膜、皮膚、肝脾等腸外的臨床表現。
(2)乙狀結腸或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見
?、偈芾劢Y腸粘膜呈現多發性淺表潰瘍,伴有充血、水腫;病變多由直腸起始,往往累及結腸,呈彌漫性分布。②腸粘膜外觀粗糙不平,呈現細顆粒狀,組織脆弱易于出血,或可覆蓋有濃性分泌物,似一層薄苔附著。③結腸袋往往變平或變鈍,以至紐袋消失,有時可見到多個大小不等的假息肉。④結腸粘膜活檢病理變化呈現炎性反應,同時常可見到粘膜糜爛,隱窩膿腫,結腸腺體排列異常及上皮改變。
(3)鋇劑灌腸可見
①結腸腸管縮短,結腸袋消失,或結腸呈管狀外觀。②復發性潰瘍或有多發性假息肉表現。③結腸粘膜粗糙、紊亂或見細顆粒樣變化。
(4)病理檢查
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等特異性感染性結腸炎與肉芽腫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
(5)判斷方法
?、俑鶕R床方面和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之(1)、(2)、(3)三項之一及(或)粘膜活檢可診斷本病。②結合臨床方面和鋇劑灌腸有(1)、(2)、(3)三項之一者可以診斷本病。③臨床表現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腸鏡檢查或鋇劑灌腸典型改變者,診斷成立。④臨床方面有典型癥狀或有典型既往史,而此次乙狀結腸鏡、纖維結腸鏡或鋇劑灌腸檢查無典型變化者,應列為“疑診”,應予追蹤檢查。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
本病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主要以直腸和結腸的淺表性、非特異性炎癥病變為主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也可侵及到其他部分或全部結腸;病變嚴重者中,少數可出現10cm以內的“反流性回腸炎”,以侵犯粘膜及粘膜下層為多見,很少累及肌層部位。首先是粘膜淺層的彌漫性炎癥改變,廣泛性充血,繼之水腫、肥厚和脆性增加,多數膿瘍形成并融合后可產生淺小潰瘍,進而發展為大潰瘍,是本病的特點。晚期由于結腸組織增生,使腸壁變厚、變窄,腸管變短。
潰瘍性結腸炎分哪幾型各有什么特點
潰瘍性結腸炎有兩種分類法.即按潰瘍性結腸炎病情輕重分類和按潰瘍性結腸炎病程經過分類。
按潰瘍性結腸炎病情輕重可分為3級
(1)輕度
此型最常見,通常僅累及結腸的遠端部分,病情輕,腹瀉每日少于4次,腹痛、便血清或少見,缺乏全身癥狀和體征。
(2)中度
介于輕度與重度之間,起病突然,腹瀉每日4一5此,為稀便和血便,腹痛較重,有低熱,體重減輕,食欲減退,可有腸道外表現。
(3)重度
起病急驟,有顯著的腹瀉、便血,有持續的嚴重腹痛,可出現低血壓,甚至休克。
按潰瘍性結腸炎病程經過可分為以下4型
(1)初發型
指無既往病史而為首次發作,病情輕重不等,可轉為其他類型。
(2)慢性復發型
臨床最多見,病變范圍小,癥狀較輕,往往有緩解期,但易復發,預后好,多數對水楊酸、柳氮磺胺吡啶治療有效。
(3)慢性持續性
病變范圍廣,首次發作后可持續有輕度不等的腹瀉、便血,常持續半年以上,可有急性發作。
(4)急性爆發型
少見,起病急驟,局部和全身癥狀嚴重,常有高熱、水樣瀉、急性結腸擴張,易發生下消化道大出血及其他并發癥入和腸穿孔。暴發型病例急需用皮質激素、輸血等治療,預后差,有些潰瘍性結腸炎病例如不及時治療,往往可在2周之內死亡
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表現
臨床癥狀表現以粘凍粘液膿血便、腹痛、腹瀉或里急后重為主;急性危重病例患者,有全身癥狀,常合并有腸道外疾病和肝損害、大關節炎、皮膚損傷、心肌病變、多發性口腔潰瘍、虹膜睫狀體炎及內分泌病證。
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以直腸、結腸黏膜非特異性炎癥、潰瘍形成為主的病變。臨床主要癥狀有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粘液膿血便。病程遷延,常反復發作。部分病人可有關節、皮膚、眼、口及肝、膽等腸外表現。本病的診斷多依賴于結腸鏡和病理學檢查。臨床類型分為慢性復發型、慢性持續型、急性暴發型、初發型四種,其主要并發癥有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結腸及癌變等。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痢疾”、“泄瀉”、“腸風”、“下利”等范疇。在治療方面,主張進行辨證治療,主要分為:腸道濕熱證主要癥狀有腹痛腹瀉,便下膿血,便次較多,口干口苦,或有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法:清腸化濕。方劑:芍藥湯。常用藥物:黃連、黃芩、白芍、木香、甘草。臨證加減:如大便帶血,加地榆、仙鶴草、槐花;如熱盛入絡,出血不止,加水牛角片、赤芍、丹皮、生地、黑山梔;濕濁較重,舌苔垢膩,加石菖蒲、生苡仁、敗醬草,除了藥物治療外,注意生活的調攝對本病的康復也十分重要,一般宜進食低纖維,低脂肪,易消化而富有營養的食物,對有或可疑不能耐受的食物,如牛奶、花生等盡量避免,忌食辛冷刺激之品,戒煙酒。腹痛腹瀉者,宜食低渣、低脂肪、低乳糖飲食,特別是對病情較重,膿血便明顯,營養不良的患者,可采取腸內營養加腸外營養的方法治療,病情特別重的,應采取全腸外營養治療。長期出血的病人,注意補充鐵劑。保持心情舒暢,起居有常,避免勞累過度,防止腸道感染,增強體質,對預防本病的發作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