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的診斷標準是什么?
1、診斷肝炎的檢查項目
(1)腹部B超:病毒性肝炎的聲像圖往往呈彌漫性肝病表現,但藥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各種代謝性疾病所致的肝病等也可呈彌漫性改變,在聲像圖上很難鑒別,因此,必須結合臨床和其他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
(2)常規(guī)檢測ALT及AST,這兩種酶在肝炎潛伏期、發(fā)病初期均可升高,有助于早期診斷。
(3)彌漫性肝病聲像圖表現:急性期特點為肝臟腫大,肝實質回聲偏低,光點稀疏,部分患者可出現膽系改變,出現膽囊壁增厚,黏膜水腫呈低回聲。遷延性者呈肝臟增大,肝回聲增強,不均,光點粗大,可伴脾臟增大或/和門靜脈內徑增寬。
2、診斷肝炎的判定標準
(1)作為一種選拔性體檢,受檢者的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癥狀及病因學資料往往不可靠,體征一般也不明顯,故體檢中應主要依據肝臟生化、腹部B超檢查診斷或排除肝炎。
(2)血清ALT或AST增高超過參考值上限2倍(如正常參考值上限為X,超過參考值上限2倍是指超過2X)。
(3)血清ALT或AST增高不超過參考值上限2倍,但B超聲像圖呈彌漫性肝病表現(脂肪肝除外)。
重型肝炎診斷標準是什么?
1、亞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現極度乏力,消化道癥狀明顯,同時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凝血酶原活動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黃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總膽紅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現Ⅱ度以上肝性腦病者,稱腦病型(包括腦水腫、腦疝等);首先出現腹水及其相關癥候(包括胸水等)者,稱為腹水型。
2、慢性重型肝炎。其發(fā)病基礎有(1)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2)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史;(3)無肝病史及無HBsAg攜帶,但有慢性肝病體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學改變(如脾臟增厚等)及生化檢測改變者(如丙種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4)肝組織病理學檢查支持慢性肝炎。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攜帶者重疊甲型、戊型或其它肝炎病毒感染時要具體分析,應除外由甲型、戊型和其它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亞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時的臨床表現同亞急性重型肝炎,隨著病情發(fā)展而加重,達到重型肝炎診斷標準(凝血酶原活動度低于40%,血清總膽紅素大于正常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