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的常見的致病因素有病毒、細菌、寄生蟲、化學毒物、藥物和毒物、酒精等。在我國,最常見的急性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急性乙型肝炎。國外,以酒精性肝炎居多。
疾病診斷:
一、分型:根據有無黃疸可分為急性黃疸型肝炎和急性無黃疸型肝炎。
二、病史:有與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觸史,血液、體液感染史,暴發流行區有水源、食物污染史。近期有可疑損害藥物或毒物服用史。2周內有大量飲酒史。
三、癥狀:多急性起病。常有發熱、惡心、厭油、納差、腹脹、便清、明顯乏力等。大多有輕中度肝腫大,質地軟,常有觸痛或叩擊痛,脾可輕度腫大,部分有黃疸。
四、輔助檢查
(一)疾病診斷檢查:肝功能檢查
中提示血清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異常升高和或膽紅素升高。影像學檢查如肝臟超聲多提示肝臟有炎癥表現。
(二)病原分型檢查:目前多用免疫學、酶學及分子生物學方法作病原檢測。肝組織免疫組化和免疫電鏡有助于病原分型。
1、甲型肝炎:①急性期血清抗-HAVIgM陽性。②急性期及恢復期雙份血清抗-HAV總抗體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③急性早期的糞便免疫電鏡查到HAV顆粒。④急性早期糞便中查到HAAg。具有以上任何一項陽性即可確診為HAV近期感染。⑤血清或糞便中檢出HAVRNA。
2、急性乙型肝炎:具有以下動態指標中之一項者即可診斷。①HBsAg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HBs陽轉。②急性期血清抗-HBc-IgM呈高滴度,而抗-HbcIgG(一)或低滴度。
3、丙型肝炎
可作血清抗體(抗-HCV)、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等,免疫組化法檢測肝組織HCV抗原為較特異的方法。
4、丁型肝炎:與HBV同時或重疊感染。
(1)血清中抗-HD-IgM陽性,或抗-HD陽性,或HDAg陽性。
(2)血清中HDV RNA陽性。
(3)肝組織內HDAg陽性。
5、戊型肝炎,特異性診斷:急性期血清抗-HEV-IgM陽性,或急性期糞便免疫電鏡找到HEV顆粒,或急性期抗-HEV陰性而恢復期陽轉者。
鑒別診斷:
急性黃疸型肝炎
1、黃疸前期:應與上呼吸道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風濕熱及胃腸炎等相鑒別。
2、黃疸期:應與其它可引起黃疸的疾病相鑒別,如藥物性肝炎,鉤端螺旋體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膽囊炎、膽石癥等。
無黃疸型肝炎
應與可引起肝(脾)腫大及肝功損害的其它疾病相鑒別,如慢性血吸蟲病、華支睪吸蟲病,脂肪肝等。
溫馨提示:發病早期宜給易消化,適合患者口味的清淡飲食,但應注意含有適量的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并補充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等。若患者食欲不振,進食過少,可由靜脈補充葡萄糖液及維生素C。食欲好轉后,應能給含有足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適量脂肪的飲食,不強調高糖低脂飲食,不宜攝食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