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病因雖不十分明確,但多數結腸癌都來源于結腸息肉。即便是幾毫米的良性病變,如不盡早切除,也可能為日后癌變埋下隱患,因此只要發現結腸有息肉就應馬上切除。
腸息肉是腸黏膜上的新生物,通過結腸鏡檢查可發現整個腸道內有無息肉,開始時息肉體積非常小,患者也沒有不適癥狀,但隨著息肉逐漸長大有可能發展為結腸癌。因此,腸鏡下摘除很小的良性息肉是預防腸癌的有效措施之一。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應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以便早發現、早切除,大約90%以上的腸癌患者發病年齡大于40歲。
其實,結腸癌發病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飲食習慣、遺傳、結腸炎癥等,但我們能夠改變的只有飲食習慣。結腸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經過小腸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和其他物質,并將這些殘渣變成糞便排出體外。如果平時飲食以高動物蛋白、高脂肪為主,這些食物中的脂肪及其分解產物,有協同致癌的作用,少纖維素則使糞便量減少,大便長時間停留在腸道內,自然延長了致癌物與結腸黏膜接觸的時間,導致癌變。因此,我們提倡多吃含纖維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芹菜等,以保持大便通暢。
防結腸癌除注意早切除息肉、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外,還要留意短時間內排便習慣有無改變,比如持續便秘、腹瀉和大便帶血等都應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如果同時出現腹痛、體重下降,往往提示病情已到了進展期。
目前,結腸癌的治療方法有很多,但還是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法最為常見。
結腸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結腸粘膜表面病變的總稱。在胃腸道息肉中,以結腸最為多見,尤以直腸及乙狀結腸為甚。根據息肉的特征可分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癥性息肉、腺瘤等。
除幼年性息肉多見于12歲以下兒童,尤其是5歲以下小兒外,其余結腸息肉多見于40歲以上成人,男性稍多。大部分病例并無引人注意的癥狀。僅在體格檢查或尸體解剖時偶然發現,部分病例可以具有以下一個或幾個癥狀。
便血:便血以左側結腸內的息肉較多見,尤以絨毛狀腺瘤及幼年性息肉比較多見,常常呈鮮紅色,有時甚至可引起貧血。兒童期無痛性血便,以結腸息肉引起者最多見。
糞便改變:醫院專家說,大腸息肉可以造成較多粘液排出,有時息肉為多發性或體積較大者,亦可引起腹瀉或造成排便困難。有些較大的絨毛狀腺瘤可以有大量的粘液分泌排出,每天排出的粘液可達1~3升以上,排出液內鈉、鉀含量很高,因此在臨床上可造成失水、低氯、低鉀、低鈉的癥狀,嚴重時可以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腹痛:比較少見,有時較大息肉可以引起腸套疊,以至造成腸梗阻而出現腹痛。
息肉脫垂:肛腸醫院主任說,在直腸內帶有長蒂的息肉可以在排便時脫出肛門外,此種癥狀小兒比較多見。
結腸息肉有哪些危害?
雖說息肉有惡變傾向,但也不是都會變成癌。那么,何種息肉會發生惡變呢?在引發大腸惡變的諸多因素中,結腸息肉是不容忽視的常見原因之一。結腸息肉有哪些危害?
一、息肉的長相:那種體積較小由帶蒂的非腫瘤性息肉,多數與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發生惡變;如果體積較大、寬基廣蒂的息肉,則極有惡變為癌的可能。
二、息肉的數量:單純一個息肉癌變率低;而多發性息肉的癌變幾率增加。
三、是看息肉的組織屬性:單純炎癥性息肉惡變者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別是絨毛狀腺瘤最容易惡變為結腸癌。
四、息肉的生長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長十分緩慢,若是在短期內迅速長大,直徑大于2厘米以上時,應警惕癌變。如結腸腺瘤性息肉是因結腸黏膜細胞增生過旺,癌變率可達42%-77%。
五、是看家族遺傳史:有一種稱為“家族性多發性大腸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輩中可有好幾個人患有結腸息肉,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細胞內第5號染色體的基因缺陷造成的?;加羞@種有遺傳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親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會有惡變的風險性;若父母雙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變風險可上升到75%。
在飲食上進行預防與保健
避免進食冷流食,放置較長時間的偏冷的面條、牛奶、蛋湯等也不能喝。因為食道狹窄的部位對冷食刺激十分明顯,容易引起食道痙攣,發生惡心嘔吐,疼痛和脹麻等感覺。所以進食以溫食為好。不能吃辛、辣、臭、醒的刺激性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同樣能引起食道痙攣,使病人產生不適。
臨床上有吃流食(粥、湯)、吃軟食(饅頭、面包)等飲食醫囑,因為結腸息肉切除術后傷口需要愈合時間所以這段時間里盡量吃軟食,以免吃肉類、豆類等不易消化食物影響創傷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