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維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動態過程,在診斷方面,必須結合臨床,纖維化有關生化指標進行綜合分析,才能作出切合實際的診斷。到目前為止,經肝穿刺或經腹腔鏡肝活檢,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仍是診斷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金標準”。此外,血清學診斷由于取材方便,價格低廉,臨床應用最廣泛。
判斷是否患有肝纖維化要從下述三個方面全面分析
1、全身癥狀
肝纖維化的癥狀主要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進食后上腹部飽脹、腹脹氣、便秘或腹瀉、肝區隱痛等。
2、外在表現
肝纖維化患者往往感覺疲乏無力、睡眠不佳,還會出現反酸、噯氣、呃逆、上腹部隱痛及上腹飽脹等胃區等癥狀。
3、檢查判斷
通過乙肝五項檢查、HBV-DNA檢查、B超和肝穿刺等檢查,都可以有效地診斷出是否有肝纖維化的癥狀。
(1)病理學診斷
到目前為止,肝活檢病理學檢查仍是診斷肝纖維化的金標準,是明確診斷、衡量炎癥活動度、纖維化程度以及判定藥物療效的重要依據。目前一般采用半定量計分系統。但是,由于肝纖維化在肝內分布不均勻,而且肝穿刺組織僅占全肝的五萬分之一,可造成診斷誤差。因此強調肝活檢標本至少15 mm,并包含6個以上匯管區。研究表明:按METAVIR計分系統標準,如肝穿組織為15 mm,肝纖維化診斷符合率為65%,如肝穿組織為25 mm,符合率為75%,因此主張不少于25 mm。
(2)影像學診斷
B超對肝臟表面、肝臟回聲、肝靜脈、肝邊沿和脾臟面積5項參數與肝纖維化分期有很好的相關性,但對1~3期較難區分。彩色多普勒超聲有助于評價肝纖維化的程度,由于肝纖維化時,肝動脈血流速度增加,門靜脈血流速度減慢,因此二者(A/V)的比值能更全面地反映肝纖維化的血活動力學變化,優于單純測定門靜脈流速或肝靜脈頻譜改變的檢測。
(3)血清學診斷
血清學診斷是研究最廣泛的肝纖維化診斷方法。由于該法取材方便,價格低廉,因而較為實用。其中最重要的為與膠原有關的指標,特別是Ⅲ型前膠原氨基端前肽(PⅢP),是至今臨床運用最廣泛的一個指標,另外,Ⅲ型前膠原(PCⅢ)、IV型膠原及其片斷,板層素(LN),纖維連接素 (FN)等,報道亦較多,對肝纖維化的診斷價值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