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肝纖維化是指由各種致病因素所引起的肝內結締組織的增生中,同時,導致了肝內彌漫性細胞外基質過度沉淀的病理過程,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許多慢性肝臟疾病均可引起肝纖維化。下面是肝纖維化檢查診斷方法。
一、實驗室檢查
1、反應細胞外間質代謝的指標
(1)參與膠原及基質代謝有關酶的檢測
?、俑彼?-羥化酶(proline-4-hydroxylase,PH):PH是一種糖蛋白,血清PH水平與肝纖維化程度相關。但非肝纖維化有,例如阻塞性黃疸亦可升高,現已有制備的PHβ亞單抗,用免疫學方法檢測血清PH含量,使敏感性提高約20倍。
?、趩伟费趸?MAO):MAO參與膠原的交叉連接,使可溶性的膠原纖維分子內發生共價交聯,從而形成不溶性的膠原纖維。血清中MAO活性的升高與肝纖維化的程度是平行的,現發現MAO有4種同工酶,其中MAO1在肝纖維化時明顯升高、但MAO測定的敏感性低,操作復雜,所以未能廣泛應用。
(2)膠原、前膠原肽及膠原代謝產物的檢測
?、佗笮颓澳z原(PC-Ⅲ)及Ⅲ型前膠原末端肽(P-Ⅲ-P):PC-Ⅲ由細胞分泌到血液中時,氨基(N)端和羧基(C)端肽被內切酶切下游離在血中,隨膠原合成的活躍而增加。P-Ⅲ-P直徑為60nm,這些肽端可調節膠原纖維的直徑。1985年Galambos等以山羊胎皮中提取PC-Ⅲ,建立的RIA檢測法,測定50例肝病血清PC-Ⅲ,結果顯示PC-Ⅲ值與肝纖維活動程度相關。
?、冖粜湍z原及其分解片段(7S片段和NC1片段)的測定:Ⅳ型膠原分布于肝竇內皮細胞下,是構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與LN有高度親合性,過度沉積使肝竇毛細血管化、肝竇組織結構和肝血流改變,使肝營養受限,從而加劇肝臟病變。在肝纖維化性早期已有Ⅳ膠原的沉積,血中P-Ⅲ-P、7S、NC-1含量均增高,以7S及CN-1為明顯。有人認為血清7S及NC1含量是反映膠原合成的敏感指標。亦有報道,用酶聯法測血清Ⅳ膠原試藥盒(日本)已供應于市場。
2、參與調節肝纖維化形成的細胞因子檢測:在急性肝炎的修復過程中,TGF-β1可能具有啟動膠原與其他間質的合成作用,有人認為TGF-β1可能是聯結炎癥過程與肝纖維化兩者之間的因子。關于血清TNF-?臨床已有較多報道,有人通過動物實驗與臨床研究,認為血吸蟲病肝纖維化活動程度與血清TNF-?、HA相關,若在進行廣泛研究的基礎上預測血清細胞因子的水平作為活動肝纖維化診斷的輔助指標,值得深入研究。
二、影像學檢查
1、超聲波檢查
肝纖維化時有肝回聲異常的改變。
2、CT
CT可以發現肝包膜增厚,肝表面輪廓不規則或呈結節狀,肝實質回聲不均勻增強或CT值升高,各葉比例發生改變,脾臟厚度增加,門靜脈及脾靜脈增寬。彩色多普勒可以測定肝動脈和門靜脈的血流量及功能性門-體分流情況。但總體上影像學檢查對于診斷肝纖維化不夠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