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的形成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接觸傳染,另一種是病原體的侵入使人感染上淋病。隨著當前淋病的發病率不段上升,其中大多數的人群都是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傳染感染上的淋病。病原體的侵入占少數。
傳染途徑
1、通過性接觸傳染
成人特別是男性淋病99%-100%屬于性交傳染。傳播速度快,而且感染率很高,感染后3-5天即可發病。感染人群中以青壯年為主。
目前,我國以暗娼為主要傳染源。調查資料表明,在淋病患者中男女一次性交感染率為22%-35%;男女雙方感染率是男性易于傳染給女性。
2、非性接觸傳染
此種情況較少,主要是接觸病人含淋病雙球菌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用具,如沾有分泌物的毛巾、腳布腳盆、衣被,甚至于廁所的馬桶圈等均可傳染。特別是女性(包括幼女),因其尿道和生殖道短,很易感染。
病原體
1.發現
1879年,奈瑟從35例急性尿道炎、陰道炎及新生兒急性結膜炎病人的分泌物中,分離出淋病雙球菌。1885年,Bumm在人、牛或羊的凝固血清培養基上培養淋球菌獲得成功,將菌種接種于健康人的尿道內也可產生同樣的癥狀。至此,淋球菌是淋病的病原體的結論始告成立。
2.形態與染色
淋球菌呈卵圓形或豆形,菌體長0.6~0.8μm,寬約0.5μm。常成對排列,鄰近面扁平或稍凹陷,像兩粒豆子對在一起。無鞭毛,不形成芽孢。在急性感染的機體內,其形態較典型,多位于細胞漿內。慢性期則在細胞外。淋球菌革蘭染色陰性。用堿性美藍染色時,菌體呈藍色。用Pappehheim Saathof染色時,菌體呈紅色,背景為天藍色,十分清晰。
淋球菌在人工培養基上有五種不同的菌落形態,分別稱為T1,T2,T3,T4,T5,其中T1和T2有毒力,T3和T4無菌毛,不能感染人類。
3.菌體結構
淋球菌的致病主要與菌體外面的結構有密切關系。淋球菌外面結構為外膜,外膜的主要成分為膜蛋白、脂多糖和菌毛。膜蛋白可使淋球菌黏附于人體黏膜上,通過細胞吞噬作用進人細胞,在細胞內大量繁殖,導致細胞崩解,淋球菌擴散到黏膜下層引起感染。菌毛易黏附于子宮腔和口腔上皮細胞表面,有致病力及傳染性。
4.培養與生化特性
在含有動物蛋白質如血液、血清、蛋黃、腹水等的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培養的適宜溫度為35~36℃,適宜pH為7.5,需要在5%二氧化碳的環境中培養。
在人體尿道中可使葡萄糖發酵,但不能使果糖發酵,因此,可利用這一特性作葡萄糖發酵試驗,以與腦膜炎雙球菌鑒別。淋球菌不產生靛基質及硫化氫,在生長過程中可產生氧化酶,這在早期鑒定有一定意義。
5.營養分型
根據淋球菌培養時所需要的氨基酸和核酸營養基礎,可將淋球菌分為35個營養型,其中Arg、Hyx、Ura型淋球菌可引起無癥狀淋病及播散性淋病,對血清具有抗力,但對青霉素及其他一些藥物則敏感。
6.抵抗力
淋球菌較為嬌嫩,最怕干燥,適宜在潮濕、溫度為35~36℃、含2.5%~5.0%二氧化碳的條件下生長,其生長的最適pH為7.0~7.5。淋球菌對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當差,在完全干燥的環境中1~2h即死亡,但若附著于衣褲和被褥中,則能生存18~24h,在厚層膿液或濕潤的物體上可存活數天。在 50℃僅能存活5min。淋球菌對常用的黏膜殺菌劑抵抗力很弱。它對可溶性銀鹽尤其敏感,1∶4000硝酸銀溶液可使其在7min內死亡,使膿液中的淋球菌2min內死亡。1%苯酚(石炭酸)溶液能在3min內將其殺滅。除耐藥菌株外,淋球菌對抗生素敏感,但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濃度逐漸有所提高。
溫馨提示
淋病的傳染性非常強,但是初期癥狀不明顯,所以即使是患了淋病一般也不能及時的知道。而淋病數以一種世界性的傳染性性病,給患者及患者家庭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直接影響了家庭的和睦和夫妻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性醫學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