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類風濕關節炎的抗氧化治療組方
采用烏頭湯加味治療,處方如下
川烏15g 草烏15g 黃芪30g 麻黃10g 芍藥10g 防己10g 雞血藤20g 甘草10g,伸筋草20g 偏于寒型加桂枝20g、細辛3g,濕邪較重加蒼術15g,薏苡仁15g,萆15g,疼痛較甚加制乳香10g,制沒藥10g,偏體質虛弱者加太子參30g,枸杞30g,頑固者加制雷公藤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煎二次,每次取水500毫升,煎汁200毫升,二煎混合后,分二次服,早晚各一次。藥渣可用來熏洗或外敷于疼痛關節處。
二、傳統的中藥治療類風濕的處方
治療以補腎化痰祛癖通絡為法.基本方組成為:生熟地各12g,當歸15g,構祀子12g,鹿角膠10g. 巴戟天12g,補骨脂12g,桑寄生12g,南星10g.白芥子10g,桂枝1攤,三七10g,水蛙3g,地鱉蟲10g.穿山甲6g,僵蠶10g。疼痛者,風痛酌加獨活、羌活、薪蛇、海風藤各10g;寒痛酌加肉桂3g,制附子、制川烏、制草烏各10g;濕痛酌加芭仁30g,蒼術、白術、川草解、木瓜、千年健各1飛;熱痛酌加知母1噸、生石膏3攤、連翹12g、忍冬藤12g、防己10g;疲痛酌加全蝎5g,娛蛤3g;痛在上肢酌加川芍9g,羌活、片姜黃、桑枝、秦籠各10g;痛在下肢酌加牛膝、木瓜各1鮑;痛在頸項酌加葛根、威靈仙各12g;痛在腰脊酌加狗脊、川斷各10g;腫脹酌加半夏9g,澤瀉、土獲荃各12g,烏梢蛇、蒼術、防己、蘇木各10g;僵直拘攣酌加透骨草、青風藤、雞血藤各12g,寬筋藤、僵蠶、伸筋草各10g;肌肉莽縮酌加大劑量黃蔑3鮑、熟地20g.
上方每日1劑,水煎3服。另外,以紫河車(焙干)200g、冬蟲夏草30g、烏梢蛇200g、全蝎100g,娛蛤60g、西紅花1鮑共為粉末裝膠囊,每天1包,分2次吞服。
三、傳統的西藥治療類風濕的處方
風濕病常常侵犯關節、肌肉、骨骼以及軟組織,疼痛、腫脹、關節功能障礙、發熱這些癥狀比較突出,解熱鎮痛消炎,緩解癥狀是治療這組疾病的首要目的,因此往往選用非甾體抗炎藥,如扶他林、莫比可、樂松、天新利德、西樂葆、萬洛等,而且新型的非甾體類抗炎藥作用好、療效高,使得副作用明顯減少。
生物治療及骨髓移植治療也已試用于臨床。.對于關節病變還可以采用關節鏡治療,大大提高療效,改觀了疾病的預后,致殘率明顯下降,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
四、類風濕診療路徑
概述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見于中年女性,我國患病率約為 0.32-0.36%。主要表現為對稱性、慢性、進行性多關節炎。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癥、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關節軟骨、軟骨下骨、韌帶和肌腱等,造成關節軟骨、骨和關節囊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