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比較棘手的一個疾病,如果拖延不治,可能會引發很嚴重的并發癥,這對于我們的健康威脅很大,臨床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與環境、細菌、病毒、遺傳、性激素及神經精神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的疾病。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關于該疾病的病因因素介紹。
1、細菌因素
實驗研究表明A組鏈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Peptidoglycan)可能為RA發病的一個持續的刺激原,A組鏈球菌長期存在于體內成為持續的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發生免疫病理 損傷而致病。支原體所制造的關節炎動物模型與人的RA相似,但不產生人的RA所特有的類風濕因子(RF)。在RA病人的關節液和滑膜組織中從未發現過細菌或菌體抗原物質,提示細菌可能與RA的起病有關,但缺乏直接證據。
2、病毒因素
與病毒,特別是EB病毒的關系是國內外學者注意的問題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與RA不同,RA病人對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強烈的反應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現持續高滴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體,但到目前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發現EB病毒核抗原或殼體抗原抗體。
3、遺傳因素
據報道,同卵雙生子皆患病為30%-50%,而異卵雙生子為5%左右;近親中母系比父系患類風濕關節炎的為多。另外,對人類白細胞抗原系統(HLA)的研究,也表明類風濕關節炎與遺傳有關。多年的研究認為,本病為多種因素誘發機體的自身免疫反應而致病。
他們認為,本病起病為先有感染原(細菌、病毒、支原體等)侵入關節腔,以病原體作為抗原刺激滑膜或局部引流淋巴結中的漿細胞,可以產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G抗體。抗原抗體復合物形成后,抗體即轉變為異體,再刺激漿細胞,就會產生新的抗體,這就是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結合成免疫復合物。這種物質能激活身體內的另一個部門--補體系統,釋放出炎癥介質,如組織胺,引起關節滑膜和關節腔內炎癥,從而促發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滑膜細胞的吞噬作用。這些吞噬免疫復合物的細胞稱為類風濕細胞。為了消除這種免疫復合物,類風濕細胞自我破裂,釋放出大量的酶,這些酶叫做溶酶體酶,其中就包括多種酸性水解酶,它們專門破壞滑膜、關節囊、軟骨和軟骨下骨的基質,造成關節的局部破壞。
4、性激素
研究表明RA發病率男女之比為1:2--4,妊娠期病情減輕,服避孕藥的女性發病減少。動物模型顯示LEW/n雌鼠對關節炎的敏感性高,雄性發病率低,雄鼠經閹割或用β-雌二醇處理后,其發生關節炎的情況與雌鼠一樣,說明性激素在RA發病中起一定作用。
寒冷、潮濕、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但多數患者病前常無明顯誘因可查。
5、與感染有關
本病的發熱、白細胞增多、局部淋巴結腫大等炎癥現象,都與感染所引起的炎癥十分相似。有關報告提到過的病原體種類甚多,如類白喉桿菌、梭狀芽孢桿菌、支原體(一種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的微生物)和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以及Ⅰ型人T細胞白血病病毒等,都被認為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原體。但這些微生物都不能經常地被培養出來或被移植。用抗生素或手術清除感染病灶,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癥狀和病程無直接影響。有人曾將病人的白細胞;淋巴細胞或血漿輸入健康志愿者身上,并未引起類似的疾病。近年來,有人認為類風濕關節炎可能與EB病毒有關。,研究注重機體對微生物的免疫反應,發現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對某些微生物的高免疫反應現象,提示可能與該病的發病有關。感染致病的一個途徑是慢性感染持續存在的刺激,另一途徑是感染僅早期存在,激發免疫反應后被清除,但此免疫反應則持續存在,作用于關節內自身的抗原。因為類風濕關節炎好發于女性,懷孕期間、口服避孕藥可減輕類風濕關節炎的嚴重程度,甚至可防止發病,應用糖皮質激素能抑制本病等,所以有人認為,內分泌因素和類風濕關節炎似有-定關系。但根據研究,病人的腎上腺結構和其他內分泌功能多屬正常。
溫馨提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飲食上應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烹調方式應以清淡爽口為原則,少吃辛辣、油膩及冰冷的食物。平時要多吃開胃的食物如大棗、薏仁等,尤其薏仁具有去濕祛風的作用,煮成薏仁粥或和綠豆一起煮都是很好的選擇。同時要盡可能的減少脂肪的攝取,熱量來源要以醣類和蛋白質為主,若是體重超過標準,要逐漸減輕體重。
【參考文獻:《類風濕性關節炎防治》、《遠離類風濕性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