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結核桿菌素試驗(結素試驗)
受結核桿菌感染后4~8周,作結核桿菌素試驗,局部發生反應,表示受試者已受結核菌感染。
1、試驗用試劑:
舊結核菌素OT:含有0.3%石炭酸的生理鹽水稀釋,一般可用1∶1000或1∶2000稀釋液,即每0.1ml中分別含舊結核菌素0.1mg和0.05mg.。
提純蛋白物質PPD:第1次試驗液為每0.1mg含PPD0.00002mg,第2次試驗液為每0.1mglPPD0.0001mg,必要時作最大強度PPD(250IU=PPD0.005mg)。
2、測試步驟:
第一次注射后48至72小時檢查結果:呈陽性,考慮感染;呈陰性,在1至3周后給予第二次測試。
第二次注射后48至72小時檢查結果:呈陽性,考慮以前的感染;呈陰性,考慮未感染
3、判斷
以72小時為觀察反應時間,48-96小時內皆可測量反應,記錄方法是將測得的硬結橫徑毫米數×縱徑毫米數表示。如有水泡、硬結、壞死和淋巴結炎時,另作記錄。
陰性反應:無硬結或硬結平均直徑<5mm者。
陽性反應:硬結平均直徑在5mm或5mm以上者為陽性。5-9mm為一般陽性;10-19mm為中度陽性;20mm以上局部有水泡,出血、壞死及淋巴管炎者均為強陽性。
4、注意事項:
結素反應僅表示結核桿菌感染,并不表示患病及病變活動性。
身體對結核的過敏性在下列情況下可以減弱或暫時消失:
(1)原發或繼發免疫缺陷。
(2)急性傳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猩紅熱及肝炎后1~2月內。
(3)嚴重結核病如粟粒型肺結核、干酪性肺炎和結核性腦膜炎時。
(4)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和免疫抑制劑時。
(5)體質極度衰弱,如重度營養不良、重度脫水、重度水腫等。
二、X線檢查
可查出結核病的性質、范圍、類型和病灶活動或進展情況。
1、原發型肺結核
(1)原發綜合征
邊界模糊的云絮狀影,可大可小,嬰幼兒以大葉型及肺段型多見。自原發病灶引向肺門的淋巴管炎可表現為數條索條狀致密影,當病灶周圍炎范圍較大時則淋巴管炎及淋巴結炎可被掩蓋而不能顯示。肺門與縱隔增大的淋巴結表現為腫塊影。
(2)胸內淋巴結結核
腫瘤型: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清楚的致密腫塊影片。氣管旁的淋巴結腫大。
炎癥型:肺門影增大糊,邊界不清楚。
2、浸潤型肺結核
多見肺尖和鎖骨下滲出病灶,邊緣模糊片狀影,甚至可累及整個肺段或肺葉,以右肺上葉多見。
其中可有空洞形成,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可以單發或多發,洞壁厚薄不一。常位于上葉后段或尖段以及下葉背段,以右側為多。
除非有支氣管阻塞,一般無液平;在大多數病例中附近有散在的衛星病灶,有索條狀影與肺門相連。對側肺中部或兩側中、下部可有由支氣管播散而來的散在斑點或斑片狀影。
3、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
在肺上、中部顯示大量條索狀或一狀致密影,其中有多發、不規則的空洞存在。可常有上部胸膜增厚,伴有不同程度的肺萎陷,致使胸廓塌陷、肋間隙變窄、肺門影上移。中、下肺部常有肺氣腫,肺紋呈垂柳狀。兩肺中、下部有支氣管播散病變。
4、血行播散型肺結核
(1)急性粟粒型結核:
兩側肺野內均勻一致、大小相等的、從肺尖到肺底的粟粒狀致密影。
(2)慢性或亞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
為大小不一、密度不同、分而不均的多種性質的病灶。
注意事項:
初染病灶往往因范圍較小、吸收較快而不容易發現,且易被肋骨、胸骨、心臟等陰影所遮蓋。
在診斷肺門附近的病灶時,如發現圓形點狀陰影,應與正常的支氣管或血管橫斷影像鑒別。
如發現縱隔旁三角形或半圓形陰影,應與腫大的胸腺影辨別。
三、痰液胃液涂片染色或結核桿菌培養或動物接種
若幼兒不會吐痰,可在清晨空腹胃洗出液中可直接涂片染色或進行結核桿菌培養或動物接種。
胃液結核桿菌檢出率以浸潤型肺結核和干酪性肺炎為最高,其次為粟粒型肺結核。
四、周圍淋巴結穿刺液涂片檢查
可發現特異性結核改變,如干酪性壞死和結核結節。
五、血液檢查
急性期:白細胞可增高到(10~20)×109/L(10000~20000/mm3),伴有淋巴細胞減少、中性多形核粒細胞增高、單核細胞增多(單核與淋巴細胞的比值增高),中性白細胞核左移和出現中毒性顆粒。
好轉期:白細胞數目正常,嗜酸性白細胞增多,淋巴細胞增加,紅細胞沉降率多加速。
六、其他
用純化抗原5和6進行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法),檢測體液中結核桿菌抗體。
用乳膠凝集試驗或ELISA法查結核桿菌可溶性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