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對于手術治療各種疾病,總是惶恐不安,很多人覺得一動手術就是動了元氣,會比較難恢復一些。所以很多患者選擇藥物治療。但是藥物治療真的有用嗎?頸動脈狹窄吃什么藥?吃藥到底有用嗎?其實藥物治療只能是一個輔助性的方法,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要治療頸動脈狹窄,還是介入治療方法好。
【左頸動脈狹窄的手術方法】
凡是動脈狹窄占50%~70%且出現癥狀者和狹窄>70%者,均應積極進行手術治療。
傳統手術(即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CEA為治療頸動脈狹窄的標準方法,但是由于創傷大,已經慢慢的被介入治療所取代。
介入治療(CAS)即通過動脈穿刺技術,將血管支架置于頸動脈狹窄段,擴張頸動脈,從而達到保證頸動脈血流通暢的目的。其優勢為微創、恢復快、住院時間大為縮短。其適應證為:伴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高齡患者、外科入路困難(狹窄部位較高)的嚴重狹窄者、放療后再狹窄者、CEA后再狹窄者和夾層性狹窄者等。
頸動脈阻斷球囊技術(MOMA)由于頸動脈嚴重狹窄者發生斑塊脫落的風險較大,因此可應用新型頸動脈阻斷球囊技術。其缺點為治療費用約3倍于CEA。
頸動脈是血液由心臟通向腦和頭其他部位的主要血管。頸動脈狹窄多是由于頸動脈的粥樣斑塊導致的頸動脈管腔的狹窄,有些狹窄性病變甚至可能逐漸發展至完全閉塞性病變。腦缺血性卒中常引起患者致殘乃至死亡,而頸動脈狹窄性病變和腦缺血性卒中的關系非常密切。
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頸動脈狹窄多見于中、老年人,常伴存著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頭臂型大動脈炎造成的頸動脈狹窄多見于青少年,尤其是青年女性。損傷或放射引起的頸動脈狹窄,發病前有相應的損傷或接受放射照射的病史。臨床上依據頸動脈狹窄是否產生腦缺血癥狀,分為有癥狀性和無癥狀性兩大類。
【有癥狀性頸動脈狹窄】
(1)腦部缺血癥狀:可有耳鳴、眩暈、黑蒙、視物模糊、頭昏、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嗜睡、多夢等癥狀。眼部缺血表現為視力下降、偏盲、復視等。
(2)TIA局部的神經功能一過性喪失,臨床表現為一側肢體感覺或運動功能短暫障礙,一過性單眼失明或失語等,一般僅持續數分鐘,發病后24h內完全恢復。影像學檢查無局灶性病變。
(3)缺血性腦卒中:常見臨床癥狀有一側肢體感覺障礙、偏癱、失語、腦神經損傷,嚴重者出現昏迷等,并具有相應的神經系統的體征和影像學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