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炎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尤其是缺血性結腸炎。但大多數患者年齡在40歲以上。結直腸炎也是目前最可預防的腫瘤之一。它通常起源于結腸或直腸上皮的非炎性新生物“息肉”。如果通過篩查,早期發現并摘除,就能阻止它變成腫瘤。醫學界認為,如果及早發現,腸炎是最易治愈的炎癥。目前治療缺血性結腸炎的方法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
一、保守治療
絕大多數局限于腸壁內的非壞疽型病變的發展具有自限性,可以逐漸被吸收。即使部分患者發生結腸狹窄,也大部分為不完全性腸梗阻,可以通過保守治療緩解。
對有腹痛、腹瀉和便血但無腹膜炎體征的患者,首先應采用積極的保守治療,包括補液,全身應用廣譜抗生素,禁食,胃腸減壓,氧氣吸入等。對預防性或治療性應用抗凝劑,例如肝素、鏈激酶或尿激酶等,目前意見尚不一致。在部分患者,抗凝劑的使用有加劇出血性腸梗死的可能。病程早期充分補液對預防組織灌流不足具有重要意義。
在保守治療過程中,應當密切觀察患者的脈搏、血壓、體溫,每天檢測血細胞比容和血白細胞。對沒有明顯檢查禁忌證的患者應盡可能爭取行纖維結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同時確定病變的程度和范圍。對結腸缺血伴有結腸明顯擴張的患者,可通過纖維結腸鏡或經肛門插管及時進行腸腔減壓,這對預防結腸缺血的進一步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大約有2%的患者雖經積極的保守治療,病情仍得不到改善,并進一步發展至腸梗死。在治療過程中,如果腹痛加重、病情進行性惡化,并出現明顯腹膜炎體征或休克早期表現,如低血容量、酸中毒以及低血壓,提示有發生結腸梗死、腸穿孔的可能,應考慮在積極抗休克的基礎上盡早行手術治療。
二、手術治療
壞疽型缺血性結腸炎的病死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診斷和手術治療的及時與否、患者的全身情況以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一旦出現呼吸窘迫綜合征、腎功能衰竭和持續性感染等嚴重并發癥,病死率很高。 手術治療大多僅限于缺血性結腸炎的壞疽型患者,一旦確診,應盡早手術。手術時,患者應采取截石位以利于術中行纖維結腸鏡檢查,由于在缺血性結腸炎的發生過程中黏膜層病變較漿膜層重,手術時結腸的切除范圍有時難以確定。
術中對結腸病變范圍和腸壁活力不能確定或存在疑問的患者,應常規行術中纖維結腸鏡檢查。缺血結腸的切除范圍要充分,由于大部分患者結腸水腫明顯,手術吻合口漏的發生率高,應避免行一期結腸吻合,常規行雙腔結腸造口。大部分患者病變不累及直腸,因而可在充分切除近端病變腸管的同時保留直腸,以備以后病情穩定后重建腸道的連續性。
壞疽型缺血性結腸炎伴明顯結腸擴張的患者應考慮行全結腸切除。對于病情持續2周以上,雖經積極保守治療病情仍無明顯緩解的患者也應考慮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