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患者一般都是急性胃出血,由于發(fā)病突然,對于患者的損害很大,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健康被疾病困擾,這需要我們平時多了解胃出血疾病常識,在病發(fā)時及時的采取措施進行診斷,早點進行治療,避免病情的惡化。下面我們一起看看胃出血的臨床診斷知識。
胃出血臨床診斷
1、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
要明確出血的病因和部位,就必須依靠病史、體格檢查等客觀資料。有些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不在消化道,所以必須從病史、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等各方面進行全面分析、研究得出正確診斷。原則是盡可能在短時間內積極地對出血原因及部位作出正確判斷,從而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2、排除相關因素引起的吐血、黑便
通過詳細的詢問病史及局部檢查,首先要排除口、鼻、咽、喉部出血。另外,還要排除進食引起的黑便,如動物血、炭粉、鐵劑或鉍劑等。
3、出血嚴重程度的估計和周圍循環(huán)狀態(tài)的判斷
據研究,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5~10ml,糞便隱血試驗出現(xiàn)陽性。每日出血量50~100ml可出現(xiàn)黑便。胃內儲積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吐血。一次出血量不超過400ml時,因輕度血容量減少可由組織液及脾臟貯血所補充,一般不引起全身癥狀。出血量超過400~500ml時,可出現(xiàn)全身癥狀,如頭暈(頭暈【譯】: 是一種常見的腦部功能性障礙,也是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為頭昏、頭脹、頭重腳輕、腦內搖晃、眼花等的感覺。)、心悸、乏力等。短時間內出血量超過1000ml,可出現(xiàn)周圍循環(huán)衰竭表現(xiàn)。血壓和心率是判斷因出血而致周圍循環(huán)衰竭程度的關鍵指標,需進行動態(tài)觀察,綜合其他相關指標加以判斷。如果患者由平臥位改為坐位時,血壓下降(下降幅度大于15~20mmHg),心率加快(上升幅度大于10次/min)已提示血容量明顯不足,是急性輸血指征。如收縮壓低于90mmHg,心率大于20次/min,伴有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煩躁不安或神志不清則已進入休克狀態(tài),屬嚴重大出血。常積極搶救。但應指出,吐血與黑便的頻度與量對出血量的估計有一定的幫助。由于出血大部分積存于胃腸道,且吐血與黑便分別混有胃內容物與糞便,因此不可據此對出血量作出精確的估計。此外,患者的血常規(guī)檢查包括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及紅細胞壓積雖可估計失血程度,但并不能在急性失血后立即反映出來,且還受到出血前有無貧血的影響。因此,也只能供估計出血量的參考。
4、出血量是否停止的判斷
胃出血經過恰當的治療,于短時間內停止出血。由于腸道內積血需經數日(一般3日)才能排盡,故不以黑便作為繼續(xù)出血的指標。臨床上出現(xiàn)下列情況應考慮繼續(xù)出血或再出血。
(1)反復吐血或黑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伴有腸鳴音亢進。
(2)周圍循環(huán)衰竭的表現(xiàn)經充分補液輸血而未見明顯改善或雖暫時好轉而又惡化。
(3)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與紅細胞壓積繼續(xù)下降,網織紅細胞計數持續(xù)增高。
(4)補液及尿量足夠的情況下,血尿素氮持續(xù)或再次增高。
溫馨提示:對有潰瘍病復發(fā)癥狀者,原則上應進行胃鏡檢查,以確定是否復發(fā)、是否仍為良性潰瘍。要警惕極少數良性胃潰瘍在反復破壞和再生的慢性刺激下發(fā)生惡變。對年齡大、全身有較嚴重的伴隨疾病或需經常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的患者,應給予維持治療。
【參考文獻:《胃腸病防治一本通》、《看中醫(yī)還是看西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