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骨盆直腸間隙膿腫
位于骨盆直腸間隙內。臨床上,此種膿腫較為少見,多因坐骨直腸窩膿腫引流不及時,向上穿透肛提肌所引起,也有直接由肛腺感染所致。由于此間隙頂部為腹膜,容積很大,位置深藏在盆腔內,因此,感染后全身自覺癥狀顯著,而局部癥狀則不明顯。直腸內常有沉重墜脹感,有便意而排便不暢,也有排尿困難,肛門淺表部位無紅腫和觸痛。通過直腸指檢,可發現直腸患側壁外有隆起硬塊,有壓痛和波動感。
㈡低位肌間膿腫
是位于肛管直腸線以下的內外括約肌之間的膿腫。膿腫一般不大,患者全身性感染癥狀較輕,而有局部持續性和搏動性疼痛,受壓或咳嗽時加重。通過局部檢查,可發現肛緣紅腫不明顯,但肛管內病區有腫塊隆起,壓痛明顯。
㈢坐骨直腸窩膿腫
這種膿腫是肛管直腸周圍膿腫中常見的一種,位于坐骨直腸窩內。由于窩內充滿脂肪,血液運行不暢,極易感染而形成膿腫,多數由肛竇感染后,使肛腺感染化膿,形成肌間隙膿腫,膿液經外括約肌淺部和深部向外蔓延而形成;也有時由于肛裂、直腸潰瘍或其它間隙膿腫蔓延到坐骨直腸窩而形成。感染的范圍較肛門周圍皮下膿腫廣泛,而且較深。病人開始時感覺肛管患側有持續性微痛、酸脹,不如皮下膿腫疼痛那么劇烈,發熱、畏寒、頭痛、身倦無力等全身性感染癥狀較明顯。隨著病情發展,局部癥狀逐漸加重,病人坐臥不安,行走時疼痛更甚,有時排尿也發生困難。通過望診,可發現肛門旁患側、坐骨直腸窩部位表面皮膚腫脹,雙側不對稱。通過觸診,可發現有局限性硬結和明顯壓痛。通過直腸指檢,可發現患側坐骨直腸窩內有壓痛,壓痛平面可伸展到肛管直腸環平面以上;由于膿腫位置較深,在早期皮膚紅腫不明顯,也無波動感;如皮膚已有紅腫或有波動感,則表示膿液已穿入肛門皮下間隙。
㈣肛管后膿腫
位于肛管后間隙,多數由肛門后部肛竇或肛腺感染所致。常分肛管后深間隙膿腫和肛管后淺間隙膿腫。當感染經內括約肌與聯合縱肌纖維,沿外括約肌深部與淺部或恥骨直腸肌之間進入肛管后深間隙時,就會形成肛管后深間隙膿腫;如感染沿外括約肌淺部與皮下部之間進入肛管后淺間隙,就會形成肛管后淺間隙膿腫。由于膿腫范圍較小,很容易被臨床醫師忽視。但按壓肛門和尾骨尖之間的皮膚時,會有壓痛。通過直腸指診,可發現肛管后、肛管直腸環平面以下有局限性腫塊,并有明顯觸痛。
㈤直腸粘膜下膿腫
生在粘膜與內括約肌之間,即粘膜下間隙內,該間隙內有內痔靜脈叢和粘膜肌層。臨床上,粘膜下膿腫很少見,常因內痔注射或插藥不當,痔核化膿或肛腺感染所致。與其它肛提肌以上膿腫相同,全身癥狀較為顯著,肛門外無明顯病征,直腸內有沉重墜脹感,排便和行走時疼痛加重。通過直腸指檢,可發現該處有圓形、橢圓形或條索狀隆起,有觸痛和波動感,上緣不易觸及。
㈥高位肌間膿腫
生在直腸下部、直腸環肌和縱肌之間結締組織內。常由肛竇或肛門感染、直腸炎、內痔感染化膿、直腸狹窄和直腸損傷等所致。全身癥狀較明顯,肛門外無明顯病征,初期病人感覺肛內墜脹,逐步轉入脹痛,排便和行走時疼痛加重。通過直腸指診,可發現直腸壁上有橢圓形隆起腫塊,有觸痛及波動感。通過窺器檢查,可見直腸內有橢圓形隆起,表面光滑或充血糜爛,邊界整齊,常有炎性粘液附著于隆起表面。[NextPage]
㈦肛門皮下膿腫
是位于肛管皮下及肛門周圍皮下間隙的膿腫,為最常見的一種膿腫,常發生在肛門邊緣(肛門周圍間隙),故又名肛門旁皮下膿腫或肛周膿腫。膿腫一般不大,病人全身性感染癥狀較輕,而局部疼痛劇烈,表現為持續性和搏動性,受壓或咳嗽時疼痛加重。通過局部檢查,可發現肛門旁有明顯紅腫、硬結或觸痛,如膿腫已局限成膿,可有波動感。
㈧直腸后間隙膿腫
生在直腸后間隙內,即在直腸后骶骨前,上為腹膜,下為肛提肌,與雙側骨盆直腸間隙有直腸側韌帶相分隔。臨床上,直腸后間隙膿腫也較少見,多數因坐骨直腸窩膿腫或肛管后膿腫(深部)引流不及時,膿液向上穿透肛提肌所致,偶爾也有因肛腺感染、骶尾骨結核和骶前囊腫感染而引起。臨床癥狀,與骨盆直腸間隙膿腫相同,主要為全身感染癥狀,局部癥狀不明顯。直腸內常有重墜感,骶尾部感到鈍痛。通過局部檢查,可發現肛門外無明顯病癥,在尾骨與肛門之間有深部壓痛。通過直腸指檢,可發現腸后壁外有隆起腫塊,有壓痛和波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