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脊椎病泛指因椎間盤及小關節的退行性改變所導致的病理狀態,影像學上主 要表現為椎間盤的變性狹窄、小關節的磨損和增生以及椎體邊緣的增生骨贅,常伴有不 同程度的腰背痛。臨床上則因退變程度和退變部位的不同,出現了不同的癥狀體征,將 其分為若干不同的疾病,如畸形性脊椎病、脊柱骨關節炎、腰椎失穩癥、椎間盤突出 癥、退變性脊柱滑脫、退變性椎管狹窄、韌帶(后縱韌帶及黃韌帶)骨化等。
導致退變的因素退行性變是機體的老化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都將或先或后進入退變階段。但許多因素(全身的和局部的)影響著其發生的早晚和程度。
(1)全身因素:全身因素中最明顯的是年齡因素,另外遺傳、內分泌、免疫等因素也影響退變進程。
1)年齡因素:年齡增長是退行性變的主要因素。出生時纖維環的含水量約80%,髓核為90%;30歲后兩者變為70%及75%,以后纖維環保持約70%的水分,髓核則漸漸接近纖維環的水平。
除水分外,椎間盤尚含有膠原纖維及蛋白多糖,其中約15%為膠原纖維。椎間盤的膠原纖維主要為Ⅰ型、Ⅱ型及Ⅸ型,Ⅱ型含水能力強,隨著年齡的增長, Ⅰ/Ⅱ型的比率增加。蛋白多糖的含量也下降,成分改變,椎間盤彈性降低。髓核與纖維環的比率減少,界限不清,椎間盤纖維化,不能將所受重力均勻地傳導給周圍的纖維環,減振的能力也下降。
脊柱退變的另一個表現是椎體邊緣骨贅增生。年齡越大則骨贅的出現率越高。 Schmorl及Junghams檢查1萬個尸體脊柱,在20歲以前者未發現有骨贅,21~30歲者11%有骨贅,31~40歲者36%,41~50歲者 78%,51~60歲者93%。曾昭榮(1982)統計31~40歲者x線片骨贅出現率為67.3%,41~50歲者95.7%,50歲以上者100%。另一組統計男性50歲者90%有骨贅,女性65歲者80%有骨贅。以上統計表明年齡越高則椎間盤退變越重,其骨贅的出現率也越高。
2)內分泌改變:女性腰椎退行性滑脫遠較男性多,可能與老年內分泌改變有關。 (2)局部因素:生活習慣、職業訓練、損傷、脊柱曲度的改變等,都使各椎間盤及椎體受到不均的應力,受力較重處退變早而明顯。
1)腰椎的運動軸偏向椎體的后部,而椎體的后面又有椎弓分擔應力,故椎體前緣及兩側骨贅增生重。而在腰椎的后方骨贅則明顯少于椎體前緣與兩側。
2)脊柱生理彎曲離重力軸線較遠的節段,退變重而骨贅明顯,脊柱的頸1、胸1和腰1離重力中心線較遠,其凹側骨贅發生機會多,而胸12腰1和腰5為重力線通過處,骨贅的發生率亦低。如天津統計142例腰椎側位x線片,腰1有骨贅者97例,腰,只72例。
3)當脊柱生理彎曲失常時,骨贅容易發生在凹側受力的邊緣,以分擔應力并增加穩定性。如脊柱側凸患者的頂椎凹側,其骨贅發生早而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