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骨頭壞死早期應做哪些檢查
1. 懷疑股骨頭壞死早期應做哪些影像學檢查?如何科學的進行影像學檢查
當患者出現髖關節疼痛及存在骨壞死易感因素,懷疑股骨頭壞死時,應科學地選擇影像學檢查,核磁共振及同位素骨掃描它可以使骨壞死得到最早期的診斷。同位素骨掃描可用于股骨頭壞死的篩選;磁共振檢查是早期發現骨壞死的最佳手段;從發生骨壞死到X線片或CT掃描顯現,約需6月~1年,此時骨壞死至少已經進展到Ⅱ期。
2. 磁共振在骨壞死診治中的應用
磁共振檢查(MRI)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的金標準。骨壞死的MRI影像有其特定改變。在T1加權上為匐行狀、界限清晰的低信號帶包繞各種信號改變區,骨壞死的診斷可確立。此低信號帶即代表硬化邊緣,修復過程繼續進行,在硬化邊緣的內側形成纖維肉芽組織帶,在T2加權相上其表現為高信號,此“雙線征”為MRI骨壞死的特征性表現。對診斷可疑者可加用T2抑脂相,此在低信號的股骨頭內出現點狀或片狀高信號改變。
3. CT檢查在骨壞死中診治的應用
CT檢查可用于了解骨壞死的病情進展,根據其影像表現幫助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CT檢查的影像學表現為壞死區域骨小梁消失、硬化、囊變及塌陷等,壞死區周圍出現硬化帶,“星芒征”為骨小梁結構中骨質片狀修復的表現。它對III期早期骨壞死的診斷敏感。
4. 普通X片在骨壞死診治中的應用
與CT檢查一樣,普通X線片用于了解骨壞死的病情進展。一旦在X線片上出現表現,說明壞死已經進展到Ⅱ期。如出現“新月征”,則是軟骨下骨板骨折的表現,股骨頭發生早期塌陷,說明已進展到Ⅲ期。攝X線片時,應包括骨盆正位相及雙髖蛙式位相,因為只有蛙式位相才能發現股骨頭壞死前方病變或塌陷。
5. 何時需要做X和CT檢查
MRI檢查確診股骨頭壞死后,應做X線片和CT檢查。在病情隨訪時,有條件者2年內應每3個月復查1次X線片和CT檢查。
6. 骨掃描檢查在骨壞死診治中的應用
骨掃描對早期發現骨壞死高度敏感,但缺乏特異性。它適用于疑有多處骨壞死患者,或髖部持續疼痛的骨壞死高危患者但MRI未見異常者。當表現為熱區中的冷區即“炸面包圈”征時才是骨閃爍顯像診斷骨壞死的特征性征象,同位素掃描可用于骨壞死篩選。
7. 影像學對股骨頭塌陷的預測及意義
并非所有股骨頭壞死均會進展到股骨頭的塌陷,早期診斷并預測患病的股骨頭是否會塌陷,對那些不會進展者采用非手術治療可以大大節約醫療費用和減少患者痛苦。將股骨頭壞死的MRI影像數據輸入到計算機中,使用軟件系統進行三維重建,立體化確定壞死的部位并準確地計算出骨壞死的體積,預測股骨頭是否塌陷,個體化模擬髖關節載荷計算機有限元分析,以預測股骨頭將來是否塌陷。
二、如何早期地科學診斷股骨頭壞死
1. 目前在診治股骨頭壞死的不良傾向 由于技術水平低或在商業利益驅使下,目前國內對股骨頭壞死的診斷有擴大化的趨勢。 人類對股骨頭壞死的認識開始于1860年代,對股骨頭壞死的治療開始于1950年代,對股骨頭壞死的系統科學研究開始于1960年代,我國在1970年代后期才開始對該疾患進行診斷、治療和科學研究。所謂“祖 傳秘方”是不存在的,因此骨壞死患者應到大醫院,找專門研究此病的科室和醫師,科學地診治,避免有病亂投醫,被民間醫師迷惑。此既可以達到早期診斷,又可減少治療費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癥狀、體征、影像三結合,互相印證診斷股骨頭壞死 仔細詢問病史和詳細體格檢查是診斷的最基本原則,首先詢問患者的癥狀,髖關節周圍或膝關節是否疼痛、疼痛的時間、疼痛的性質,造成疼痛的原因是什么。詢問患者是否有酗酒和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史因為有接近90%的患者是由于酗酒和使用激素造成股骨頭壞死。然后對患者的腰部、髖關節和膝關節甚至全身進行體格檢查,搞明白疼痛的具體部位和與髖關節的關系。根據對患者的詢問和體格檢查再決定進行哪個部位和哪種影像學檢查。
目前對診斷股骨頭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有
X線平片
X線片可以確定病變的范圍,排除骨的其他病變,具有簡單、方便、經濟和應用范圍廣泛等優點,仍作為診斷技術中最基本的檢查方法。由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雙側發病率為60%,正位片應包括髖關節,而蛙勢位對確定股骨頭缺血壞死的部位塌陷有特殊的意義,應常規拍攝。X線片常見的表現為早期骨質正常,中期股骨頭內骨結構有變化,如囊性變、骨密度增高或減低區域,但股骨頭外形正常。晚期可見股骨頭塌陷甚至變形。但髖關節的間隙一般到了晚期才出現變窄,這一特點可用于與其他疾病進行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