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椎體病灶的形成
細菌栓子進入椎體主要通過動脈系統(tǒng),少數通過靜脈和淋巴管逆流。
2、椎體中心型結核
兒童椎體中心型結核發(fā)展較快,病變常很快波及整個骨化中心,并穿破周圍的軟骨包殼,侵入椎間盤和鄰近椎體。成人椎體中心型結核發(fā)展較慢,但也逐漸波及整個椎體,侵入鄰近椎間盤,再越過椎間盤侵入鄰近椎體。有少數中心型結核病變,長期局限于一個椎體內而不侵犯椎間盤,也不侵犯相鄰椎體。
3、椎體邊緣型結核
10歲以上的兒童邊緣型病變稍多。邊緣型病變以溶骨性破壞為主,死骨較小或無死骨。椎體上下緣的邊緣型結核更易侵犯椎間盤。椎體后緣的病變容易造成脊髓或神經根受壓。
4、椎間盤病變
椎間盤受侵犯后,軟骨板穿破后髓核流出而消失;軟骨板壞死,變薄或破碎,壞死游離的軟骨板和纖維環(huán)受壓后可突入椎管內造成脊髓或神經根受壓。
5、椎體發(fā)生病理性骨折與脫位
病椎受壓后可產生病理壓縮性骨折,碎骨片或死骨可被推擠到椎體周圍,如被擠壓到椎管內,則可壓迫脊髓造成截癱。如椎體、椎間盤、椎弓根間或關節(jié)突同時被病變破壞,可發(fā)生病理性脫位。
6、膿腫的形成和發(fā)展
椎體病灶所產生的膿液先匯集在椎體一側骨膜下,形成局限性椎旁膿腫。因病灶位置不同,膿腫可出現(xiàn)在椎體的前方、后方或兩側。膿液突破椎體骨膜,沿組織間隙向遠方擴散,在較遠的地方形成膿腫。膿腫因重力而向身體下方流竄,稱為下墜性膿腫。這些膿腫因為沒有急性炎癥的表現(xiàn),也稱為寒性膿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