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是一種由于增齡、肥胖、代謝、勞損、創傷、內分泌異常、關節先天性異常和關節畸形等多種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病變,又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和“肥大性關節炎”等。臨床表現主要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
研究發現,人類軟骨退行性變從20歲后即已開始,在48歲以上的人群中,X線檢查大多顯示有骨關節炎表現,但不是所有X線證實的骨關節炎均有臨床癥狀。臨床上稱有癥狀的骨關節炎為“癥狀性骨關節炎”,否則稱“X線骨關節炎”。本病往往女性較男性嚴重,多累及手指關節、膝、脊柱、髖等多個關節,嚴重影響老年人活動能力。
本病多累及負重的關節,主要癥狀有關節疼痛,常發生于晨間,活動后減輕;但如活動過度,則疼痛加重。夜間疼痛提示骨內壓增高,表示病情嚴重。另一種癥狀是關節僵硬,常出現在早起時或白天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定位置后,經一段時間活動后才感自如。關節僵硬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15~30分鐘,且僅局限于受累關節。嚴重者可導致關節活動障礙。天氣變化常促進炎癥發生,使癥狀加重。檢查可見關節腫脹、壓痛,活動時有摩擦感或“咔嚓”聲,嚴重者可有肌肉萎縮和關節畸形;癥狀與X線征象不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