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損傷的好發部位
脊柱骨折脫位在任何椎節均可發生,但有60%~70%的病例好發于胸10至腰2段。其中,胸12至腰1段更為高發,約占其中的80%;頸4~6椎節及頸1~2為次多發區,約占20%~25%;其余病例散見于其他椎節。
2.脊髓損傷的伴發率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在脊柱骨折脫位中的發生率約占17%左右,其中以頸段發生率最高,胸段及腰段次之。頸1~2及枕頸傷易引起死亡,且多發生在致傷現場的當時。從暴力的作用方式觀察,直接暴力所致比例最高,尤其是火器貫穿傷,幾乎是百分之百,其次為過伸性損傷。如從骨折的類型判定,則以椎體爆裂性骨折多見。當然,伴有脫位的骨折合并脊髓損傷的發生率更高。臨床上也可遇到椎骨損傷嚴重,卻無明顯脊髓受損癥狀的所謂“幸運型脊柱骨折”的病例,這主要是由于椎管較寬大的緣故。
3.各型骨折的病理解剖特點
(1)伸展型骨折
主要表現為關節突骨折或椎板骨折后向椎管方向的塌陷性改變,對硬膜囊形成壓迫。輕者有感覺障礙,重者可引起截癱。伴有椎體間關節自前方分離或椎體中部分裂者較為少見。前縱韌帶可完全斷裂,但臨床上并不多見。偶可發現棘突骨折并向前方塌陷者,多系直接作用于棘突上的暴力所致,此時多伴有軟組織挫傷。關節突跳躍征常見于頸椎,其次為胸椎,在腰椎節段十分罕見。
(2)椎體壓縮骨折
椎體壓縮骨折在脊柱骨折中最為多見。當椎體前緣壓縮超過垂直徑的1/2時,該節段即出現一個約18°的成角畸形;當椎體前緣壓縮2/3時,這一角度可達25°左右;椎體前緣完全壓縮時,成角可達40°。因此,被壓縮的椎體數量愈多,程度愈重,角度愈大,并出現以下后果。
①椎管矢狀徑減小
其減少程度與畸形的角度大小呈正比,并易對椎管內的脊髓組織及其伴行血管等造成壓迫而出現脊髓受累癥狀,尤其是后方小關節松動伴有嚴重椎節不穩者。
②椎管延長
由于成角畸形,其后方椎間小關節的關節囊因呈展開狀而使椎管后壁拉長,以致椎管內組織,特別是后方的黃韌帶、硬膜囊壁及血管均處于緊張狀態,易引起損傷,并波及脊髓,尤其是當節段長度超過10%時。
③引起椎節不穩
椎體壓縮愈多,椎節的穩定性愈差。除因小關節處于半脫位狀態及前縱韌帶松弛失去原有的制動作用外,椎體的短縮及成角畸形本身就已經改變了脊柱的正常負荷力線,易引起椎節失穩。
(3)椎體爆裂骨折
這種類型的骨折椎體后緣骨片最易進入椎管,且在X線片上又不易被發現。常可出現以下后果:
①脊髓受壓
壓縮碎裂的椎體后方的骨塊或爆裂型骨折的骨片之所以不易向前方移位,主要是由于前縱韌帶堅強,且受屈曲體位的影響。而后方恰巧是壓力較低的椎管,以致椎體骨片易突向椎管而成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脊髓前方致壓物,并構成后期阻礙脊髓功能進一步恢復的病理解剖學基礎。
②易漏診
突向椎管方向的骨塊(片)因受多種組織的遮擋而不易在X線片上發現,尤其是在胸椎段,以致易漏診而失去早期手術治療的機會。因此,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盡早對傷者進行CT檢查或斷層攝影。
③難以還納
后縱韌帶損傷時,如果其尚未失去縱向聯系,碎裂的骨塊(片)仍附著在后縱韌帶前方,則通過牽引可使骨塊還納;但在損傷時,如果后縱韌帶完全斷裂,則此時椎體后方的骨塊多呈游離而失去聯系,即使通過牽引使椎體骨折獲得復位,該骨片也難以還納原位。
(4)椎節脫位
除頸椎可單獨發生椎節脫位外,胸、腰段的椎節脫位大多與各型骨折伴發,尤以屈曲型多見。由于上節段椎體下緣在下椎節椎體上緣向前滑動,使椎管內形成一個骨性的階梯樣致壓物,可引起對脊髓或馬尾神經的刺激或壓迫,構成早期脊髓損傷的主要原因。同時,這也是妨礙脊髓功能完全恢復的重要因素之一。
(5)側屈型損傷
其病理改變與屈曲型大體相似,主要表現為一側椎體的側方壓縮,多見于胸、腰段。側屈型損傷的脊髓受損程度,在同樣的暴力情況下較前屈型為輕。
(6)其他類型
包括目前發現較為多見的急性椎間盤脫出單純的棘突骨折和橫突骨折等,病變大多較局限,受損程度亦輕。通過椎體中部至后方椎板的水平分裂骨折(chance fracture)等,近年來在臨床上也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