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可以導致記憶、思維、情感等多方面的障礙,導致患者難以與正常人溝通交流,在社會上被受歧視,同時也給精神病者的家庭及社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由于各方面壓力的存在,精神病發病率有升無降,因此做好精神病預防很有必要,這也需要對精神病的病因有所認識。那么哪些因素可能導致精神病呢?
精神病的發病與哪些因素有關?
1、性格特征:有學者提出個性特征與精神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在精神疾病發生前有某些性格特征,不同性格特征的個體易患不同的精神病。如表現孤僻、冷漠、不愛交往、過分敏感、興趣缺乏等分裂樣人格者,易患精神分裂癥;而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好表現自己、易激動等人格者易患癔癥。
2、 遺傳因素:遺傳因素在某些精神疾病的發病中有一定作用,如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人格障礙、精神發育遲滯等,常有明顯的遺傳傾向。
3、軀體疾病和自身代謝因素:某些軀體疾病,如感染、外傷、代謝、內分泌、營養缺乏等疾患,可導致大腦功能紊亂造成精神障礙。機體在不良狀態下,如疲勞、月經等亦可誘發精神病發生,如月經周期性精神障礙。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癥和情感性精神障礙可能與身體生化代謝障礙有關,如單胺類神經遞質代謝紊亂。
4、社會心理因素:無論是成婚、升學、晉升等令人愉快的事件,還是諸如失戀、失業、地震、水災、親人暴亡等令人痛苦的事件,都可使精神受到刺激。精神刺激不僅引起心理反應,也可使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發生改變,例如血壓升高,瞳孔增大,心跳加速,多汗等。大的社會心理刺激常引起人極度精神緊張,導致大腦功能紊亂,出現精神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