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多發病于16-30歲之間,女多于男。精神因素和暗示作用是癔病發病的主要原因。但是,當人們受到精神因素的影響以及暗示的作用以后,為什么有的人保持健康,有的人就患了癔癥呢?這與他們的性格不同有關。驚恐、被侮辱、委屈、不如意以及親人的遠離等較強烈的精神創傷,往往是癔癥第一次發病的誘因。至于以后的發病,不一定都有很強烈的精神因素,也可能由于與精神創傷有聯系的事件,或在與第一次起病相類似的情景下產生聯想而突然發病。
有些患者可因軀體因素,如疼痛、發熱、不適、勞累等,引起精神緊張和恐懼或精神不愉快而發病。
暗示有致病作用。具有特殊意義的談話、表情和傳說,以及看見其他患者發病均可成為病因,即通過自身體驗和聯想、產生疑慮,深信自己會發病而發病,這是自我暗示的作用。患者易受暗示,是癔癥性格所致。
癔癥患者的病前個性,是屬于有強烈情感,缺少堅定理智,意志不穩定,幻想多,爭強好勝,虛榮,情感不穩定,易沖動。這類性格的人有以下幾個特點:
(1)情感代替理智
癔癥性格的人有高度的情感性,情緒反應強烈而不穩定,容易從一種情感轉移為另一種情感,他們對人處事往往感情用事,整個精神活動均易受情感的影響而趨向極端。如對某人有好感時,覺得他十全十美,是世界上少有的好人,但當遇到一點小事時就立刻認為這人一無是處,是最大的惡棍。這就是癔癥者的“情感邏輯”。其判斷推理完全從當時的情感出發,情感有了變化,其判斷推理也隨之改變。
(2)暗示性強
他們的情感和行為極易受別人的言語和行為的暗示影響,尤其是當他對某人印象良好時,則該人的意見都會不加分析地盲目接受下來。他們的自我暗示也很強烈,以致各種身體不造感可作為自我暗示的基礎。
(3)自我中心和好幻想
他們好夸耀自己,顯示自己,樂于成為大家注意的中心,喜歡得到別人的贊揚。他們富于生動的幻想,特別是當情感反應強烈時,想象和現實常易混淆一起,以致有時連他們自己也弄不清楚到底是想象還是事實,因而造成他在說謊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