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癥是躁狂抑郁癥的一種發作形式。遺傳因素、體質因素、中樞神經介質的功能及代謝異常、精神因素都是躁狂癥的誘發因素,躁狂癥是一種情感性精神障礙,多發生在20歲左右的青春期,躁狂癥的發病通常急驟起病,病程短,而且預后良好,基本都能恢復到原先的正常狀態。
一、遺傳因素
通過對患者的一級親屬的患病率、孿生子的同病率以及單卵孿生子的同病率的研究,根據現有資料推測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可能是通過X染色體遺傳給下一代的,也可能通過其他途徑遺傳。
二、體質因素
矮胖型伴有循環型人格者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循環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好交際、開朗、興趣廣泛、好動、易興奮樂觀、也較易變得憂慮多愁。中胚葉型骨骼、肌肉發達、結締組織充實的病人,比外胚葉型體格纖細嬌弱的人患病較多。
三、中樞神經介質的功能及代謝異常
1、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系統功能異常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存在著中樞去甲腎上腺素(NE)能系統功能失調。躁狂病人NE受體部位的介質相應增多,造成NE能系統功能處于亢進狀態。
2、中樞5一羥色胺能系統功能異常
中樞5一羥色胺(5-HT)具有保持情感穩定的功能。躁狂或抑郁,中樞5-HT的功能都屬低下。病人腦脊液5-HT及其代謝物5一羥吲哚乙酸(5-HIAA)的水平比正常低。
3、多種胺代謝障礙假說
躁狂的發生是由于中樞5-HT不足的同時伴有中樞NE過多所致;抑郁則由于中樞5-HT不足同時伴有NE低下所致。如此構成多種胺代謝障礙的假說。
4、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
正常人血漿皮質醇的晝夜周期波動有一定規律。抑郁癥病人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表現在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皮質軸的功能失調。抑郁型的病人血中皮質醇的水平比正常人高,同時其血漿中皮質醇晝夜周期波動規律發生紊亂。
5、電解質代謝異常
在躁狂發作期,可見從細胞內排鈉的能力受損害;抑郁期間則自血液向腦脊液中轉送鈉的能力下降。當疾病好轉時,上述異常漸漸恢復。
四、精神因素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發病可能與精神刺激因素有關,但只能看作誘發因素。
五、心理社會因素
重大負性生活事件,即不愉快、有“喪失感”、令人沮喪的生活事件,不僅與神經癥性抑郁和心因性抑郁有關,而且可以成為“內源性”情感障礙的發病誘因或促因。至于認為情感性障礙的先天素質是受到童年期的某種特殊遭遇或經歷的影響或改變,并無足夠的證據;現在看來,此因果關系尚難定論。至于童年期與雙親關系與本癥發病有何關系,也難以肯定。
溫馨提示:躁狂狀態時,由于易激惹、沖動控制能力弱,判斷力受損而做出非理智行為,有可能出現行為輕率、不顧后果,隨意揮霍、盲目投資,亂交友、亂性行為,傷人、毀物。因此,一旦確診躁狂狀態積極治療,避免不良的后果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