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是一種慢性的腦部疾病,發病率高,看起來似乎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疾病,但是又會隨時發作,反復發作,發作沒有規律是其的特點。
一旦患有癲癇病,那將會成為身體健康的一大隱患,即使治愈的患者也將會存在很大的復發危險,所以面對該疾病要謹慎,進行治療更不可馬虎大意,癲癇病的診斷可以為進行治療提供依據,以便于患者的治愈效果。
癲癇的具體診斷方法
1、腦電圖診斷
腦電圖是檢查癲癇的一個重要工具,不論任何一種癲癇,在發作時均伴有腦部的癇性放電,但目前臨床上所使用的常規頭皮腦電圖不一定都能記錄到,而在發作間歇期既使再結合誘發試驗、24小時連續描記等,其總的陽性率也只在80%~90% 左右。
所以,臨床上診斷時一定要結合病史,體檢和其他方面的內容進行綜合分析,不能因為腦電圖呈陰性就否認是癲癇,當然沒有臨床表現而腦電圖呈陽性者,也是不能確診的。只要臨床表現是典型的,一般都可予以診斷,同時注意加強對腦電圖(腦電圖【譯】:是通過電極記錄下來的腦細胞群的自發性、節律性電活動。)的檢查。
2、影像學檢查診斷
這種方法除了已查明的原發性癲癇和癲癇綜合征無需神經影像學檢查以外,均應做此項檢查。應當指出:影像學檢查本身并不能診斷癲癇,目的是為了搞清病因病位以及進行病因治療和估計預后。
3、血液化學檢查診斷
比如血糖、血鈣、血鎂、成分等。血糖、血鈣及血鎂濃度的高低是引起發作的重要條件。一方面這些因素的異常可能是引起癲癇發作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可以對一些伴有癲癇發作的疾病診斷提供依據,如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性癲癇、糖尿病癲癇等。
而成分測定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導臨床用,包括選擇作用好的、確定準確的劑量。
4、病史及臨床表現
癲癇患者就診時往往是在發作后,而體檢時大多無異常的表現,因此病史采集是十分重要的。除單純部分性發作外,患者本人很難表述發作過程,還需向家屬或目睹者了解整個發作過程,包括發作的環境、時間、發作姿態、面色、聲音、有無肢體抽搐以及發作是否突然發生、突然終止,持續時間短暫。還應了解患者既往史,發作年齡、誘因、頻率,有無產傷、頭顱外傷、腦膜炎、寄生蟲感染史以及家族史是癲癇診斷依據。
5、抗癍癇藥物的效應
癲癇診斷依據還有正確的藥物治疔可使以上的患者獲得滿意改果。臨床表現不典型,腦電圖檢查陰性的疑診病例,抗癩癇藥物的效應稱為癲癇診斷依據。
6、通過核磁檢查
具有高度的軟組織分辨才能,應用人體內含有的氫質子發射出的信號成像,無輻射,比照度也高。
7、通過血象檢測
血液化驗通常包括紅細胞數目、白細胞數目和血小板數目等。檢查可明白抗癲癇病藥物能否招致粒細胞減少,可逆性血小板減少,以至能否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和中毒性肝炎等疾病。
8、通過腦CT檢查
構造影像學檢查,適用于大腦器質性損傷招致癲癇病發作者,檢查可顯現“癲癇病灶”必要時分離核磁共振做更進一步詳細檢查。
癲癇診斷的注意事項
1、發作性疾病是否就是癲癇
在臨床上由于許多發作性疾病與癲癇有相似的臨床表現,在診斷中容易混淆而誤診為癲癇。應當注意的是出現發作性癥狀的疾病并非都是癲癇,臨床上把這些與癲癇發作相類似的疾病統稱為非癇性發作性疾病,而它們并非癲癇,與癲癇也沒有多大的聯系。據國外的一些癲癇中心研究結果顯示,在診斷為癲癇的患者中有11%~25%為非癇性發作性疾病。
2、癲癇患者發作癥狀是否每次都是癲癇發作
癲癇患者的每一次發作也并不一定都是癲癇發作,也可能合并非癇性發作,又如在癲癇的患者中合并癔病性發作等。這就需要詳細了解病史、詳細詢問每次發作的細節,進行仔細鑒別。因此對已確診的癲癇患者也要詳細詢問病史,對發作的異同認真鑒別,必要時通過理化輔助檢查進行鑒別。
溫馨提示
癲癇病患者在平時一定要做到情緒的平穩,避免出現激動、發怒等現象,這特別重要,不要過于疲勞,睡眠要充足、預防感冒、避免情緒波動(如大喜、大悲、大怒等)。電視、電腦、耳機使用時間避免過長。患者如飲水過多會刺激間腦,大量的液體進入體內,會增加間腦的負擔。家屬應帶患者出去散散心,發作嚴重者不能單獨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