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一種常見癥狀,俗稱“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數(shù)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fā)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nèi)。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nèi)的復發(fā)性腹瀉。
拉肚子起病急,可伴發(fā)熱、腹痛。病變位于直腸和(或)乙狀結腸的患者多有里急后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時只排出少量氣體和黏液,粉色較深,多呈黏凍狀,可混血液。小腸病變的腹瀉無里急后重,糞便不成形,可成液狀,色較淡,量較多。慢性胰腺炎和小腸吸收不良者,糞便中可見油滴,多泡沫,含食物殘渣,有惡臭。霍亂弧菌所致腹瀉呈米泔水樣。血吸蟲病、慢性痢疾、直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等病引起的腹瀉,糞便常帶膿血。
1、不吃腐爛變質食物:剩飯、粥、乳制品、肉類、蛋類等,容易遭受細菌或細菌毒素污染,若人們進食上述食物,會導致腹瀉。另外,在進食剩飯時一定要充分加熱,即使是從冰箱中取出的食物也需要加熱后方可食用。
2、最后不吃涼拌菜:如果要吃,需要充分清潔蔬菜,不用未煮沸的水拌菜,拌菜時最好加點醋或蒜。
3、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不在不潔攤位購買食品或進餐,教育孩子要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加工生食或熟食的餐具最好分開,以避免交叉污染。動物性食物和海產(chǎn)品在食用前必須煮熟、蒸透,一些海產(chǎn)品中常有副溶血性弧菌,又稱嗜鹽菌,人們吃了未熟透的上述海產(chǎn)品后,可以引起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又如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鴨肉、雞蛋等,常含有沙門氏菌,進食后會導致急性感染性腹瀉。因此人們在進食這些醬肉制品或燒烤食物時,一定要充分加熱,以免細菌污染致病。
4、要注意與患病者隔離:如果周圍有腹瀉患者,應注意對患者隔離,待癥狀消失后一周,再解除隔離,避免交叉感染使得更多人患病。患者使用的碗筷要分開存放,患者的被褥最好到戶外陽光照射半小時,這樣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
5、及時就醫(yī):如果出現(xiàn)腹瀉癥狀,請馬上就近就醫(yī),不要置之不理,使小病變大病,釀成嚴重后果。
6、其他:充分的休息,保持腹部的溫暖,不要穿過緊的衣服,不要把腰帶系得過緊,.適當?shù)难a充水分,減少心理上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