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關節炎又稱外傷性關節炎、損傷性骨關節炎,任何年齡組均可發病,但以青壯年多見,多發于創傷后、承重失衡及活動負重過度的關節。日常預防創傷性關節炎可以遵循以下幾點:
一、預防與調節運動
1、調整和改變生活方式:這是骨關節炎二級預防最重要的措施,它的目的是減輕受患關節的負荷,減輕或避免受患關節的進一步勞損,這對膝,髖骨關節炎患者尤為重要,當發現有“無癥狀性骨關節炎”(僅有放射學檢查所見的關節結構改變)或輕度的“癥狀性骨關節炎”后,即應指導和要求患者改變原來不適當的生活方式。
2、減少每天運動總量:指步行,下肢運動,跑步等,使膝,髖關節有較充分的休息,同時避免關節及全身有疲勞感覺。
3、避免或減少屈膝:如上下樓梯活動,尤其屈膝深蹲會增加膝關節內壓力和增加膝關節負擔,刺激有病變組織引起劇烈疼痛,更應避免。
4、必要時調整工種:如果職業性勞動與上述兩項(運動總量較大,常作屈膝,蹲坐,上下樓梯活動)有關,應調整工種,改作對上述兩項要求不高的工作。
5、合理飲食:目的是減肥,減重(對肥胖患者而言)。
二、醫療體操
目的為維持或改善關節運動范圍,增加肌力,從而間接地減輕關節負荷,改善患者運動能力,近年來的研究證明了膝骨關節炎患者進行適當的醫療體操能改善膝關節功能,且有助于減輕疼痛,其效果比單做電療好,醫療體操內容包括:
1、關節體操:保持或增加關節運動度,預防關節攣縮,這種體操要按關節本身的運動軸作充分的主動運動(以不引起疼痛為度),例如膝關節要作主動的充分的屈伸運動。
2、等長練習:令有關肌肉作等長收縮(靜止緊張用力,不引起關節運動),這是增強肌肉力量,預防失用性肌萎縮的有效辦法,如膝骨關節炎時要作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以增強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每次持續5s,放松后再做,可重復30~40次。
3、伸展運動:伸展關節周圍的肌肉和肌腱,預防攣縮,并可改善肌肉的協同動作,對下肢骨關節炎患者可改善步態。
4、耐力運動:一般踏固定自行車,在膝關節不負重下進行適當的耐力運動,每次時間一般不超過8~10min,也可以作游泳,平地上步行等練習,但不宜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或斜坡上步行。
注意:在骨關節炎有急性發作表現或有劇痛時,暫停醫療體操,或僅作少量等長收縮的肌肉練習。
溫馨提示:關節保護,采取一系列簡化的,不費力的,減輕受患關節負荷的動作來完成日常生活活動,使受患關節不致受到勞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