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纖維瘤發(fā)于乳腺小葉內纖維組織和腺上皮的混合性瘤。多發(fā)于青春期的任何年齡,以18歲—25歲青年女性多見。本病的發(fā)生是內分泌失調,雌激素分泌增高引起本病。最主要臨床表現就是乳腺腫塊。好發(fā)于乳房外上象限,多單發(fā),亦有多發(fā)者,瘤體多成圓形或卵圓形,直徑可達1—3cm,偶有巨大者,表面光滑,質地堅韌,邊界清楚,活動度大,觸之有滑動感,溜體無痛感,與月經無關根據瘤體數量的多少、大小,可分為單發(fā)性乳腺纖維腺瘤,多發(fā)性乳腺纖維瘤,巨大纖維腺瘤。特別是巨大纖維腺瘤生長迅速,直徑可達7cm以上,質地與單純性乳腺癌相似。臨床上要結合其它體征,仔細辨別,以免與乳腺癌相混淆。由于巨大纖維腺瘤在組織結構上乳腺分葉狀囊肉瘤有相似之處,所以又稱之為分葉狀囊肉瘤的惡變前期病變。纖維腺瘤手術后多易復發(fā),在臨床上一般手術后要服中藥調理。
中醫(yī)稱之為“乳核”,是由于情志內傷、肝氣郁結、氣機阻滯、氣滯血瘀、脾氣結滯,運化失司、痰濁內生,無形之氣滯與有形之血瘀,痰濁互結于乳房而致者,也有肝氣耗傷腎陰,灼津為痰,痰濁血瘀,凝結乳房而致者。
乳腺纖維瘤的發(fā)病原因有哪些
1、西醫(yī)病因
一是先天性因素,即乳腺小葉內纖維細胞對雌激素敏感性異常增高,是這些纖維細胞所含的雌激素受體的數量較多導致; 二是由于雌激素的過度刺激所致,乳腺纖維瘤的形成與卵巢功能旺盛、機體和乳房局部組織對雌激素過度刺激的敏感性有關。
2、中醫(yī)病因
乳腺纖維瘤在歷代中醫(yī)著作中沒有確切的指出這種腫塊的名稱,有的認為乳腺纖維瘤相當于“乳癖”,《諸病源候論》謂“癖者,癖側在兩脅之間。有時而痛是也。 “《瘍科心得集》則對乳癖的描述又略有不同,說:“乳中結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發(fā)寒熱,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為消長,此名乳癖。”臨床上見到的乳腺纖 維瘤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純的腺纖維瘤,一種是乳腺增生伴發(fā)的腺纖維瘤。前者具有表面光滑、邊緣清楚、質中等、活動度大、能在捫診的手指下滑脫等特征;后者則僅可捫及部分露在增生乳腺組織外的光滑瘤體,邊緣不清,其活動性則隨增生組織的活動而活動,有一定的自限性,由于乳腺增生癥常“其核隨喜怒而消長”,所以,瘤體亦可隨喜怒而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