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兒童及青年惡性腫瘤中,白血病已列足首位,死亡率較高。而長期存活率也不容樂觀,例如白血病中的急性淋巴細胞瘤,其成人2年生存率國外先進水平才30%-50%,國內不足30%,療效差的甚至不到10%。
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方法介紹
1、癥狀和體征
(1)發熱:發熱大多數是由感染所致。
(2)出血:早期可有皮膚粘膜出血;繼而內臟出血或并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3)貧血:進行性加重。
(4)白血病細胞的浸潤表現
淋巴結、肝、脾腫大,胸骨壓痛。亦可表現其他部位浸潤,如出現胸腔積液、腹腔積液或心包積液,以及中樞神經系統浸潤等。
2、血細胞計數及分類
大部分患者均有貧血,多為中重度;白細胞計數可高可低,血涂片可見不同數量的白血病細胞;血小板計數大多數小于正常。
3、骨髓檢查
形態學,活檢(必要時)。
4、免疫分型
5、細胞遺傳學
核型分析、FISH(必要時)
6、有條件時行分子生物學檢測
根據臨床表現、血象和骨髓象特點,診斷一般不難。由于白血病類型不同,治療方案及預后亦不盡相同,因此診斷成立后,應進一步分型。此外,還應與下列疾病作鑒別。
1、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該病的RAEB及RAEB-T型除病態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細胞,全血細胞減少和染色體異常,易與白血病相混淆。但骨髓中原始細胞不到30%。
2、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細胞異常
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血象中出現異形淋巴細胞,但形態與原始細胞不同,血清中嗜異性抗體效價逐步上升,病程短,可自愈。百日咳、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風疹等病毒感染時,血象中淋巴細胞增多,但淋巴細胞形態正常,病程良性,多可自愈。
3、巨幼細胞貧血
巨幼細胞貧血有時可與急性紅白血病混淆。但前者骨髓中原始細胞不增多,幼紅細胞PAS反應常為陰性。
4、再生障礙性貧血及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瘸
血象與白細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可能混淆,但骨髓象檢查可明確鑒別。
5、急性粒細胞缺乏癥恢復期
在藥物或某些感染引起的粒細胞缺乏癥的恢復期,骨髓中早幼粒細胞明顯增加。但該癥多有明確病因,血小板正常,早幼粒細胞中無Auer小體。短期內骨髓成熟粒細胞恢復正常。
急性白血病的實驗室檢查,白細胞數增多,高者可達100×109/l。也可白細胞數正常或減少,低者可達1.0×109/l。血片的細胞分類可見相當數量的原始細胞和早幼粒細胞,一般占30%~90%。白細胞不增多型的病人,在血片上很難找到原始細胞。可有不同程度的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血小板計數減低,大多數低于50×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