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結核病-病因
1.結核病的病原菌由koch在1882年從病人的痰中發現,形如桿狀故稱結核桿菌,因屬于分枝桿菌屬,又稱結核分支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2.結核桿菌的形態 結核桿菌細長微彎,兩端鈍圓常呈分支狀排列,其長約2~4μm寬約0.2~0.5μm;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見到菌體的最外層為細胞膜,內為細胞質膜,其中含有細胞質,內有許多顆粒,可能是線粒體類物質,結核桿菌用苯胺類染色后不易為酸性脫色劑脫色,故又稱抗酸桿菌。
3.結核桿菌的生長特點 結核桿菌生長緩慢其分裂繁殖周期,約為14~22小時,主要營養要求是甘油天門冬氨酸或谷氨酸以及無機鹽類如磷鉀硫鎂和少量的鐵等,為需氧菌。最適合生長環境為pH7.4PO213.3~18.7kPa(100~140mmHg),當pH不適宜及PO2較低時,如閉合病灶及巨噬細胞內,結核桿菌代謝不活躍,生長繁殖緩慢或停滯,但同時不易為抗癆藥所殺滅而成為日后復發之根源。
4.結核桿菌的分型 結核桿菌可分為4型:人型,牛型,鳥型和鼠型。對人有致病力者主要為人型,其次為牛型感染,鳥型者甚少。國內尚未見報道牛型結核桿菌感染,主要是因牛乳管理及消毒不善飲用病牛的乳品而得,目前已少見。據北京結核病研究所報告:從50株分離的結核桿菌中經鑒定后發現,有3株是牛型結核桿菌(占6%)。北京兒童醫院1979年曾對16例結核性腦膜炎患兒腦脊液分離出的結核桿菌作菌型鑒定,發現1株為牛型結核桿菌,其余15株均為人型結核桿菌,說明牛型感染雖少,但同樣亦引起結核性腦膜炎的發生值得注意。
5.結核桿菌的抵抗力 結核桿菌抵抗力較強,在室內陰暗潮濕處能存活半年。結核桿菌在陽光直接照射下2小時死亡,紫外線 照射10~20分鐘,使用紫外線時應注意照射范圍大小及照射距離遠近,而決定照射時間如距離1m范圍1m2照射時間20分鐘即可殺死結核桿菌結核桿菌。對酸堿和酒精等有較強的抵抗力,濕熱對它殺菌力較強在65℃30分鐘70℃10分鐘80℃5分鐘煮沸1分鐘即可殺死。干熱100℃需20分鐘以上才能殺死,因此干熱滅菌時溫度要高,時間要長。一般說來痰內結核桿菌消毒時間要長因痰內粘蛋白在菌體周圍形成一保護層射線和消毒劑較難,穿透因此消毒痰用5%石炭酸或20%漂白粉消毒須經24小時處理才較為安全,5%~12%來蘇水接觸2~12小時70%酒精接觸2分鐘均可殺死結核桿菌。
6.結核桿菌的耐藥性 抗結核藥物需長期使用,當不規則使用或藥物單用及劑量不足時,耐藥菌株易發生。實驗和臨床實踐證明:合并用藥可延緩或減少耐藥性的發生,近年來對原發耐藥菌株所致結核感染已越來越引起注意。其發生率各地報道不一,原發耐異煙肼菌約占1%~18%左右原發耐鏈霉素菌2%~14%左右,原發耐對氨柳酸菌1%~13%。國外Steiner(1974)報道:兒童結核病79例中1/3以上對一種或多種抗結核藥物有原發耐藥性。北京兒童醫院于1963~1967年及1973~1977年觀察小兒結核性腦膜炎原發耐藥率后,一階段比前一階段原發耐藥率增長了1倍(40.8%比19.7%),耐異煙肼菌株一般毒力減弱根據臨床觀察如繼續用異煙肼治療仍有療效。
7.傳染途徑 (1)呼吸道傳染:是主要的傳染途徑健康兒吸入帶菌的飛沫或塵埃后可引起感染,產生肺部原發病灶;(2)消化道傳染:多因飲用未消毒的污染牛型結核桿菌的牛奶或污染,人型結核桿菌的其他食物而得病多產生咽部或腸道原發病灶;(3)其他傳染:經皮膚傳染極少見,先天性結核病傳染途徑為經胎盤或吸入羊水感染多于出生后,不久發生粟粒性結核病母親產前多患有全身性結核主要為粟粒性結核病或生殖器結核。
8.非典型分支桿菌 非典型抗酸桿菌的細菌學和生物學特性與結核桿菌不同其生長速度稍快多數產生色素對豚鼠不致病而對人可致病其臨床表現與結核病相似但對抗結核藥有耐藥性非典型抗酸桿菌在小兒多致周圍淋巴結炎尤其是頸淋巴結炎感染非典型分支桿菌后對結核菌素如PPD-S(標準提純蛋白物質)呈低敏感反應而對同種抗原即非典型分支桿菌抗原如PPD-FPPD-YPPD-BPPD-G則呈強陽性反應凡結核菌素低敏感反應地區應注意非典型分支桿菌感染的問題近年來國外報道其中鳥復合分支桿菌是晚期AIDS病人常見的機會性感染菌多呈全身播散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