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本病的病因不外為內、外兩因。
內因多責之于先天稟賦不足,陰陽、氣血虧虛或失衡,日久造成臟腑功能紊亂,常在外邪的誘發下而起病。或由后天飲食偏嗜,如嗜食辛辣肥甘而生濕、生熱、生痰;或暴食生冷,傷及脾陽;或由勞倦過度,病后失養;或內傷情志,損及臟腑、氣機等等,均可導致機體內環境的失衡而成為發病的基礎。
①先天稟賦不足:先天稟賦不足之人,陰陽失調,偏于腎陰虧虛,則屬陰虛內熱。外邪乘虛而入,“邪人于陰則痹”。痹阻先在陰分,陰虛為本,血虛有火。病久陰血暗耗,陰損及陽,氣陰兩虛,時有外感誘發,病深則陰陽兩虛。
②腎陽衰微:素體腎陽衰微,陰寒內凝,復感外邪而發。病程遷延日久者,痹阻絡脈之邪可內舍于臟腑,使臟腑功能失調,元陽虛虧,真陰不足,氣血虛衰,全身多部位和臟器損害,甚至危及生命。
外因多由外感六淫,或留著肌膚,閉阻關節,或內侵臟腑而導致發病。
六淫外感:素體營血不足,衛外不固,腠理不密,風寒濕之邪乘虛外襲,凝結于膚腠,阻滯于經絡,致使營衛失和,氣血瘀滯,痰瘀痹阻,失于濡養;或外邪郁而化熱,化熱則傷陰,濕熱交阻或暑熱由皮膚而入,釀成熱毒;燥氣傷津,津虧血燥。總之,風、寒、暑、濕、燥、火,外能傷膚損絡,內能損及營血臟腑。
(2)病機:
①體質與發病:本病多發生于女性。女性為陰柔之體,素體陰盛陽虛,外邪入里化寒,可傷及脾腎之陽,水濕不化,故可見肢體腫脹;陽虛血運無力推動,一可以阻滯于脈絡出現關節筋骨疼痛,二能留滯于肌膚出現瘀點、瘀斑;脾陽虧虛,中州失運,可以出現四肢肌肉酸疼、乏力。女性致病的另一個特點為情志因素,憂思郁怒,暗耗陰血,日久化熱,所以也可有陰液虧虛而生熱的表現,如長期發熱、口鼻眼干澀、皮膚斑疹等。
此外,先天稟賦和后天調攝對體質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有時可以引起機體陰陽的轉化,而增加疾病表現的復雜性,臨床當詳細辨別。
②內侵臟腑,變化多端 本病開始常表現為腎的陰陽失衡,隨著疾病的發展,可以累及各個臟腑并產生多種病理產物。傷及脾胃可見腹脹、納呆、便秘;傷及肺者可出現胸悶、憋氣、呼吸困難;累及心者可見驚悸、怔忡甚則胸痛;累及肝者可見脅肋脹痛、噯腐吞酸;腎臟損害加重則可見小便不利、水腫等證。氣機運行不暢可見腹脹、腹痛、咳嗽、氣喘;氣化不利,津液停著則為痰,痰留脈中則可化瘀。
③瘀血痰阻:由于病久氣血運行不暢,而致血停為瘀,濕凝為痰。痰瘀互結,復感外邪,內外互結,阻閉經絡、肌膚、關節、血脈,甚至臟腑。阻塞上焦,心肺損傷,氣喘胸悶,胸痛心悸;阻于中焦,脾胃受損,運化失職,胃納不佳,生血不足,血虛有火,熱迫血行,血不循經,溢于脈外則衄血、紫斑、皮疹或見血尿;阻于下焦,肝腎受損,精華流失,則腰酸浮腫,腹水貧血;上入巔腦則偏癱癔病。痰瘀互結,流注關節可見關節疼痛,停于皮下可見皮下結節,阻于咽部則可見吞咽困難,阻于胸脅則可見癥瘕積聚。痰瘀交阻或瘀熱內生,凝聚皮表肌腠,氣血痹著,失于濡養則手浮腫呈臘腸樣腫脹、指尖皮膚變硬;血脈痹阻,陽氣不達四末,故肢端皮膚或白或青紫;阻于經絡肌腠關節則肌肉關節酸痛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