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的危害非常大,但是卻因為早期病變幾乎無任何癥狀,而常常被患者所忽視,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隨著狹窄程度病情的不斷加重,有些患者會出現頭暈目眩、四肢發麻無力、一側眼睛一過性發黑等癥狀。甚至有些患者在狹窄嚴重時也不會有明顯癥狀視。
發病原因
頸動脈狹窄的病因主要有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炎及纖維肌性發育不良等,其他病因如外傷、動脈扭轉、先天性動脈閉鎖、腫瘤、動脈或動脈周圍炎、放療后纖維化等較少見。
發病機制
最好發部位為頸總動脈分叉處,其次為頸總動脈起始段,此外還有頸內動脈虹吸部,大腦中動脈及大腦前動脈等部位。
一般認為,頸動脈斑塊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引起腦缺血:一條途徑是嚴重狹窄的頸動脈造成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導致大腦相應部位的低灌注;另一條途徑是斑塊中微栓子或斑塊表面的微血栓脫落引起腦栓塞。
上述二者機制何者更占優勢,目前觀點尚不一致,但多數認為斑塊狹窄度,斑塊形態學特征均與腦缺血癥狀之間密切相關,二者共同作用誘發神經癥狀,而狹窄度與癥狀間關系可更為密切。
溫馨提示:平時生活中,應積極控制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險因素;飲食要清淡,遠離高脂、高糖食物;少吃膽固醇豐富的雞蛋黃、蟹黃和各種動物內臟。此外,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癥狀的患者應引起足夠重視,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檢查。
【參考文獻:《頸動脈狹窄與腦卒中》《心血管內科疾病診療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