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對頸動脈狹窄不是很了解。頸動脈狹窄是一種危害極大的腦血管疾病,不僅如此,隨著病情的發展,該病還可誘發多種嚴重疾病。臨床表現,60%的腦梗塞都是由頸動脈狹窄所造成,因此如果能掌握頸動脈狹窄病因,提前發現疾病,及時通過手術疏通血管,就能預防意外的發生。
頸動脈位于人體頸部,左右各有一條,是由胸腔內的主動脈發出抵達腦部的血管,負責腦部血液的供應。頸動脈在顱骨外分成頸外、頸內動脈兩個分支,頸外動脈主要負責面部及頭皮的血供,而頸內動脈則主要供應腦部。當頸動脈狹窄或閉塞時即稱為頸動脈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頸動脈疾病的發病率隨之升高,例如年齡在50~59歲的人群中頸動脈狹窄的發生率僅有1%,而80~90歲的人群中發病率則高達10%。
正常生理情況下,頸動脈內膜是光滑的,管腔是無阻塞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動脈壁上逐漸形成一種硬殼樣的東西,我們稱之為“斑塊”,它是由膽固醇、鈣鹽及纖維組織形成的。隨著斑塊的形成,動脈變得僵硬、管腔變窄。這一病理過程稱為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硬化。斑塊的逐漸增大引起頸動脈內血流受阻,此時您就患上了頸動脈疾病,這是一種可以導致腦中風而嚴重影響健康的疾病。
頸動脈狹窄的常見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即頸動脈壁形成斑塊,當這些斑塊增大或破裂時,就會造成頸動脈狹窄或栓塞,使遠端灌注壓下降,導致低灌注性腦梗死。頸動脈狹窄的好發部位為頸內動脈的起始部。研究顯示,頸動脈狹窄同側腦梗塞的發病率高達90%-95%,同時頸內動脈狹窄是進行性卒中的重要因素。
由于斑塊表面粗糙而不規則,血液中的血小板便容易聚集在上面,逐漸在頸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內形成血栓塊。頸動脈內形成血栓后,導致血流速度減慢或中止,不能向大腦輸送足夠的氧氣,便導致了腦中風。更為普遍的情況是,小的斑塊由大斑塊表面脫落進入血流,隨血流栓塞在供應大腦的某一小動脈分支上也可導致腦中風。
溫馨提示:頸動脈狹窄的發生率非常高,以下幾類人群尤其要注意預防:長期從事伏案工作又缺少運動的中老年人、“三高”人群(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50歲以上男性、絕經期后女性。90%的頸動脈狹窄都是由動脈粥樣硬化所致。
【參考文獻:《頸動脈狹窄與腦卒中》《心血管內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