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頭包皮炎是龜頭與包皮的彌漫性炎癥。常常由未行包皮環切術的包皮下的酵母菌或細菌引起。炎癥產生疼痛、紅腫、發癢,可以導致尿道口狹窄。患者以后有可能發生干燥性龜頭炎、包莖、嵌頓包莖和癌。
一、急性淺表性包皮龜頭炎的檢查項目
1.檢查化驗
念珠菌性龜頭炎(包皮炎)可在病變的龜頭、包皮上取材鏡檢或培養可找到念珠菌。滴蟲性龜頭炎可在分泌物上找到滴蟲。直接鏡檢:刮取陰莖龜頭、冠狀溝或包皮處皮損表面鱗屑作為待檢標本。將待檢標本用10%氫氧化鉀或生理鹽水制片,鏡下可見成群的卵園形孢子和假菌絲,如找到較多的假菌絲時,說明念珠菌處于致病階段。
2.染色檢查
也可用革蘭染色法,剛果紅染色或PAS染色法染色后鏡檢,其陽性率均比直接鏡檢法高。革蘭染色,孢子和假菌絲染成蘭色:剛果紅和PAS染色,孢子和假菌絲則染成紅色。
3.分離培養
涂片檢查陰性的患者,可進行念珠菌培養。在無菌條件下將受檢標本接種于沙氏培養基上,接種時將試管培養基斜而割破少許,每管接種2-3處,每份標本接種2管。將培養基放入37℃溫箱內孵育24-48小時后觀察,可見大量乳白色菌落生長,用接種針挑取少量菌落涂片,直接鏡檢或染色后鏡檢,可見大量芽孢子,可初步診斷為念珠菌感染。
4.念珠菌抗體檢查
用免疫雙擴法或膠乳凝法可檢出白色念珠菌抗體。包皮龜頭炎要及時治療才行,如果治療不當可引起包皮炎反復發作,致使包皮口、內板皮膚炎性微小裂口反復發生。
二、鑒別
急性淺表性包皮龜頭炎應與固定性藥疹相區別。
固定性藥疹常常由于口服磺胺類藥物或止痛類藥物引起。發生于陰部,有紅腫,常破潰,糜爛,也有復發,要仔細地詢問病史。
藥物不僅通過內服和注射,而且可通過栓塞、含片、吸人、灌腸、漱口及外用(包括滴眼、滴鼻)等途徑進入體內而引起藥疹。 大多數藥物都具有引起藥疹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中草藥物,但以抗原性較強者引起的最多。多為磺胺類,保泰松,消炎痛,苯妥英鈉,巴比妥等。此外,對患有先天過敏性疾病的機體及重要器官患有疾病的患者,發生藥疹的危險性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