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濟失調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是每個患者及家庭都不愿看到的。共濟失調的早發現早治療對于共濟失調的康復是很關鍵的,很多疾病都是這樣,我們只有了解其癥狀,才會早早發現早早治療,不至于耽誤病情。那么,共濟失調的癥狀表現是什么呢?應該怎樣識別自己是否患有共濟失調呢?下面由相關專家針對共濟失調的癥狀表現為你詳解。
共濟失調的癥狀主要有以下幾點
1、姿勢和步態改變
蚓部病變引起軀干共濟失調,站立不穩,步態蹣跚,行走時兩腳遠離分開,搖晃不定,嚴重者甚至難以坐穩,上蚓部受損向前傾倒,下蚓部受損向后傾倒,上肢共濟失調不明顯。小腦半球病變行走時向患側偏斜或傾倒。
2、隨意運動協調障礙
小腦半球損害導致同側肢體的共濟失調。表現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顫,上肢較重,動作愈接近目標時震顫愈明顯。眼球向病灶側注視可見粗大的眼震。上肢和手共濟失調最重,不能完成協調精細動作,表現協同不能,快復及輪替運動異常。字跡愈寫愈大(大寫癥)。
3、言語障礙
由于發音器官唇、舌、喉等發音肌共濟失調,使說話緩慢,含糊不清,聲音呈斷續、頓挫或爆發式,表現吟詩樣或暴發性語言。
4、眼運動障礙
眼球運動肌共濟失調出現粗大的共濟失調性眼震,尤其與前庭聯系受累時出現雙眼來回擺動,偶可見下跳性眼震、反彈性眼震等。
5、肌張力減低
可見鐘擺樣腱反射,見于急性小腦病變。患者前臂抵抗阻力收縮時,如突然撤去外力不能立即停止收縮,可能打擊自己的胸前(回彈現象)。
6、共濟失調通過患者的日常生活動作來觀察
如穿衣、系扣、端水、書寫、進食、言語、步態等。行走不穩,步態蹣跚,動作不靈活,行走時兩腿分得很寬;成年發病者,步行時不能直線。忽左忽右呈曲線前進,表現為剪刀步伐,呈“Z”形前進偏斜,并努力用雙上肢協助維持身體的平穩。
7、肌張力的改變隨病變可由降低而轉變為痙攣狀態
共濟失調步態也可隨之轉變為痙攣性共濟失調步態。站立不穩,身體前傾或左右搖晃,當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時,搖晃不穩更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的主訴。共濟失調患者常常說到“走小路或不平坦的路時,行走不穩更明顯,更易摔倒”。
8、隨病情的進展,共濟失調患者可表現起坐不穩,甚至臥床
動作缺乏次序或條理,不規則,混亂和不協調的一種表現。是促動肌失去了拮抗肌收縮調整所致。包括靜態性共濟失調和動態性共濟失調兩種。前者主要表現于軀體的靜止狀態下,即平衡障礙;后者主要表現于肢體的動作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辯距障礙--動作起動緩慢,速度和力量不均,常不達預定目標或停止不及而越出。
9、臨床上常在睜眼及閉眼下分別用指鼻、指指、輪替和跟膝脛等試驗或觀察洗梳、書寫等精細動作以檢查之
小腦病變時睜閉眼癥狀相同,后索病變時睜眼癥狀不明顯,僅閉眼后出現癥狀,并伴有深感覺障礙。本征應與肌無力或肌張力過高時所致的動作不協調相簽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