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病緩慢,全身癥狀包括低熱、乏力、盜汗,典型病例可見消瘦、食欲不振、貧血等癥狀;少數起病急驟,可有高熱毒血癥狀,一般多見于兒童患者。
2. 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組個體。兩性發病率無明顯區別。病變大多為單發性,少數為多發性,但對稱性十分罕見。30-50%的病人起病前往往有局部創傷史。
3. 病變部分隱痛,活動后加劇。兒童患者常有“夜啼”。部分患者因病灶膿液破向關節腔而產生急性癥狀,此時疼痛劇烈。髖關節與膝關節神經支配有重疊現象,髖關節結核患兒可主訴膝關節疼痛。單純骨結核者髓腔內壓力高,膿液積聚過多,疼痛劇烈。
4. 淺表關節檢查有關節腫脹和積液,并有壓痛,關節常處于半屈狀態,以緩解疼痛;晚期,肌萎縮,關節呈梭形腫脹。
5. 全關節結核發展導致病灶部位積聚了多量膿液、結核性肉芽組織、死骨和干酪樣壞死組織。由于缺乏紅熱等急性炎癥反應,稱為“冷膿腫”或“寒性膿腫” (cold abscess)。膿腫可經過組織間隙流動,形成病灶之外的膿腫,也可以向體表潰破成竇道(sinus tract),經竇道流出米湯樣膿液,有時還有死骨及干酪樣壞死(caseous necrosis)物質流出。膿腫也可與空腔內臟器官溝通形成內瘺,經皮膚穿出體外成外瘺。膿腔與食管、肺、腸道和膀胱相通,可咳出、或經大便排出、或尿排出膿液。
6. 冷膿腫破潰產生混合性感染,出現局部急性炎癥反應。若混合感染不能控制時可引起慢性消耗、貧血、全身中毒癥狀,嚴重時可致肝、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7. 脊柱結核時,膿腫、肉芽組織、壞死骨塊可直接壓迫脊髓引起截癱(paraplegia)。
8. 病理性脫位和病理性骨折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