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共濟失調嗎?小腦性共濟失調為主要表現的小兒時期所特有的綜合征。正常的隨意運動需要若干組肌肉的協同收縮。肌肉間這種巧妙的配合動作稱為協同運動或共濟運動。共濟運動需要功能完整的深感覺、前庭、小腦和錐體外系的參與。上述任何部位的損害所致的運動協調障礙稱為共濟失調。不同部位的損害引起的共濟失調特點各異,如感覺性、前庭性、小腦性和大腦性共濟失調等。根據病因的不同又可分為急性小腦性共濟失調、先天性代謝異常性共濟失調及遺傳性共濟失調癥等。
1)改善坐位的姿勢穩定
①患者坐在低的治療床上,背部不支持,足平放地板上,手扶前方桌上,讓他伸展脊柱、前傾骨盆,同時嘗試用視固定使頭在空間定向。一旦能正確完成,治療師通過對他的肩、骨盆、膝和踝(關鍵點)的分別壓縮幫助他了解其身體部位和位置,增加本題感覺的輸入。
②在①的位置上,練習向各個方向轉移體重,練習骨盆的運動,進而讓他抬起一手并探取物品。但仍要保持軀干穩定、骨盆前傾和脊柱伸直狀態(坐位Ⅰ級平衡)。
③一旦患者能不用支持地穩坐片刻,就輕輕地推或拉他,使他的重心輕微地移位,以激發他的自動態平衡反應(坐位Ⅱ級平衡)。
④一旦患者能使雙上肢游離地進行其他活動,就要讓上肢在空間不同的地方定位、控住和交替輕拍,促進他對肩胛帶的控制。
⑤讓患者坐在一個高度與椅子相近,并由治療師穩定住的體操球上,雙上肢支撐在前方小桌上,在保持骨盆前傾和脊柱伸直的情況下,利用球的靈活性練習向各個方向轉移體重(坐位Ⅲ級平衡)。
2)改善站和走時的穩定
小腦型共濟失調患者站和走時的主要問題有:骨盆在雙下肢上不穩定;在適當地伸髖站著時平衡有困難,原因是他們傾向于輕屈髖、屈膝、軀干前傾而使體重后傾地站著;步行時由于骨盆側向不穩定,為免跌到而加寬步行的支承面積。
對這類患者,整個站立期必須在適當的位置和排列上對髖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伸髖時他必須感知骨盆在站直的雙下肢上運動
①在站立中期,體重移向站立的下肢,在此情況下要練習對髖伸肌和外展肌的控制。
②為發展在直立位重新獲得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治療師可在各個方向上應用交替的輕拍。
③為練習在窄基底上行走和使步距對稱,患者可在地板上預先標好的腳印上行走練習。
④為練習對稱的步行,可用下面方式踏步:A、與節拍器或音樂同步;B、與治療師的計數同步;C、與患者自己的計數同步;D、治療師控制患者的肩,使肩活動與正常走路的姿勢同步。
⑤為訓練步行和推進步態活動,可讓患者:A、走或跨越障礙物;B、彎腰拾物或探取物品以改變重心的高度,加強重心轉移的難度。
3)改善協調:可進行Krenkel體操
4)輔助器具的應用
5)眩暈的治療:Keim體操
眼體操
坐或臥,15~30min,每日2次。①上下運動20次,先慢后快;②左右運動20次,先慢后快;③對角運動20次,先慢后快;④集中注意在從距臉面100cm遠處移到距面33cm處的手指上。
頭體操
先在開眼情況下慢慢地做,然后加快,最后閉眼進行,各20次。①前屈和后屈②左旋和右旋③左側屈和右側屈④對角運動。
兩眼和頭在與頭體操相同的方向上的協調運動。
聳肩和環行運動,每種20次。
坐著,向前彎腰拾物,20次。
站立體操,各20次。
①重復(1)的練習;
②開眼和閉目下從坐變為站;
③從一手向另一手拋球(眼水平以上);
④從一手向另一手拋球(膝以下);⑤從坐到站,在中途轉身。
充分地鍛煉,各作10次。
①在床上坐起和躺下
②在椅中站起和坐下
③先開目然后閉目地走5~10m
④先開目然后閉目地上下斜坡
⑤先開目然后閉目地上下樓梯
⑥當被向各個方向推時,恢復平衡
⑦投出和接住球
⑧作任何需要彎腰、伸腰和命中目標的游戲,如保齡球、拋木盤等。